当前位置:南柯一梦>历史军事>秦国战歌> 第1章 锲子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锲子(1 / 2)

大秦帝国》(全新修订版)洋洋五百万言,六部十一卷,将战国后期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描绘了近200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

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全新修订版《大秦帝国》为作者孙皓晖创作十年来首次亲自全面修订,历时半年多。对原书知识性的错误与模糊,以及未被发现的笔误,进行了全面纠错;对原来靠拢通俗话本的某些写法,进行了文风的校正;新版《大秦帝国》的历史知识进一步精确化明晰化,叙事文风进一步整肃化厚重化。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鲁莽灭裂,放肆亵渎,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史观,非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意识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肆意涂抹,悠悠岁月中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地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经大体终止了。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旧如斯。

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明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于是,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

在漫长艰苦的写作中,这种冲动已经慢慢淡了下来,化成一个简单的愿望——将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判断。

虽然如此,还是想将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体说说,给读者与研究家们提供些许谈资,以做深究品评。

历史研究明白,是一件很难的事;把历史说明白,难度同样也不小。

历史是一个多重的聚合体,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地理等等几十个维度在同一点上交错,彼此碰撞,彼此影响,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前后绵延百年。如果想要从中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让那段过往重现于心、了然于胸,这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的积累,是思考的成果;而要把这种理解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来,分享给别人,让更多人得以有相同的感受,则需要表达的能力—即所谓叙史之才。只有这两者兼备,方才能写就一篇好史。

我最喜欢的史学家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说过:“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这里说的“文质辨洽”,即是称赞陈寿以简洁条理见长,无繁冗芜杂之弊。那么多史料,那么纷乱的一段历史,能被他从容不迫地梳理出来,让后人读之而不惑,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人说他“练核事情,每下一字一句,极有斤两”,固然是称赞陈寿落笔谨慎,实际上也是褒奖其运用史料、组织文字的高妙手段。

可见要写前朝史事,内容固然重要,如何表达,也是每一位叙事者要面对的挑战。

秋原兄的这篇文章我以为高明之处,即在于它的叙史文体。这些文字简约洗练,质直平允,不像近年来流行的“趣说历史”那么轻佻,却也绝不枯燥。不动声色的冷静行文中带着一种理性的韵味,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寒光闪烁间,把远在几千年前的战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