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坝上江南
“噼里啪啦——”
清晨,随着爆竹声唤醒了整片天地,大明朝的新年如期而至。
相较于中原与江南的热闹,一些鲜有汉人足迹的地方,也开始以汉家习俗过起了新年。
西江,此地位于云南西陲,坐落在干崖府前往蛮莫县中间的河谷中。
它曾经的名字叫做古剌寨,生活着数百名泰族白衣。
不过随着明军平定刀干孟结束,这里的数百名泰族白衣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明直辖的百姓。
作为云南通往缅中平原的必经之地,这里被干崖宣慰使王瑄用心经营,逐渐繁荣起来。
那些遭受流放的靖难罪臣,便有不少人被流放此地,成为当地百姓。
正因如此,在他们这群文绉绉的罪民到来后,古剌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西江。
西江虽然只是一个集镇,可大明在这里投入的资源并不少,许多白衣也都被招抚到这里生活居住。
好似江南的诗词韵味突然出现,在山林四周传播开来。
“可我听说这条路才九十里,修那么多年,早就该修通了。”高观撇嘴。
坚固的水泥路宽二丈,一路从干崖延伸到西江,再从西江延伸到蛮莫。
他们的父母天没亮就得去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时的他们五六岁就得帮忙干活,端茶递水算是简单的,甚至有的就得做饭,还必须得当少土司的跟班,穿的衣服就是一些破洞衣服,根本遮蔽不了身体。
江淮解释着,目光中也透露出一丝向往:“可惜当时在上课,不然我真想去看看。”
往集镇外眺望,曾经作为战场的数万亩树丛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农田。
因此类似高观、江淮这样的少民,也并不觉得自己和汉人有什么区别。
即便去年腊月,各地衙门宣布解除禁令,但长时间的规则下,众人已经不会去强调民族问题了。
高观没有理会江淮对自己的调侃,只是跟着调侃了一句寺庙上的那些人,便与江淮朝着西江镇走去。
“不知道,不过我希望他修的久一点。”
高观解释着原因,江淮听后点头道:“二十亩地,收了三千六百多斤,三老爹他家给了我家两千斤,我家交了三百六十多斤田赋,留了一千六百多斤。”
俩少年虽然只有十四五岁,但他们七岁以前基本都在土司治下生活。
农田还未种植什么作物,不然绿油油一片看去,想来是十分悦目的。
数千西江百姓中,有大半是靖难被发配到此地的汉人,剩下的则是白衣和其它民族。
“倒也是。”高观也感叹着,想法与江淮一样。
两名少年虽然汉人打扮,但略带口音的官话却暴露了他们少民的身份。
不过通往蛮莫的道路崎岖,因此这条从西江前往蛮莫的水泥官道从永乐五年开修,直至今日也没有修通。
十岁以前光屁股那是很平常的,因为没有布匹做成衣服穿。
“对了,你家去年收缴了多少粮食?”
这样的情况,加上王瑄对当地的官学开办,使得大部分二代少民都获得了读书写字的机会。
高观询问江淮,江淮也诧异道:“怎么了?”
“应有梦,勿忘乡,流连……”
“好像是山里的一些蛮子总是出来干扰,前些日子王都指挥同知不是才带兵从镇上经过吗?”
滇西干崖、陇川等地政策与新政一模一样,因此官学必须就读,不管是汉民还是少民都是一条道理。
“新年正旦,不在家里待着,跑去寺庙做和尚吗?”
这样的现象,是都指挥同知王瑄在早年间硬性要求的,但凡有人违反被检举,都会被惩处罚金,并且金额不少。
山下的水泥路上,几名汉人打扮,皮肤黝黑的少年人闻声看去,却见不远处的半山佛寺乌泱泱一群儒生,此刻正在吟诗作对,讨论着与新年无关的内容。
水泥路上双手抱胸的少年忍不住吐槽,站在他一旁,略有几分秀气的少年则是看向佛寺,轻笑道:
不过在这大明西南边陲之地,各家各户都自称大明百姓,倒没有特别强调民族的情况。
“高观,你之前从蛮允迁过来的时候也寻死觅活的,蛮允到这里二百里都不曾有,这群江南人迁徙而来,离家数千里,想家也正常。”
在江淮模糊的记忆中,似乎直到永乐三年王瑄率领军队攻破了他们的寨子,并把他们迁徙来西江后,他们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了一些。
正因有了这些多种多样的民族,西江的建筑风格也显得多姿多彩,并在融合汉人及各种民族建筑风格后,形成了独属当地的建筑风格。
“江淮你看看,这些人又开始了,都来到这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