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坐镇陆口,很快便收到了几个将军的联名书信。
看完之后,孙权也是雷霆震怒,对鲁肃一阵破口大骂。
见了关羽竟然被吓得两次落马?
这还他娘的哪是个将军啊?
就是普通的士卒,也不至于这么胆小如鼠吧?
再说关羽有那么可怕吗?
其他所有将军谁都不怕他,甚至都不忍心跟他动手!
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头子,都能把你鲁肃吓成那样,那要是换了正值壮年的猛将呢?
岂不是得直接把你吓死过去?
鲁肃这次完全就是贻误战机啊!
如果能跟关羽打一架,便可一鼓作气拿下整个荆州。
可鲁肃这个蠢货不但不发兵,竟然还吓得晕了过去!
遇人不淑啊!
查人不慎啊!
识人不明啊!
用人不当啊!
回想这些年来鲁肃的表现,的确是乏善可陈。
当年周瑜何等的威震四方、名动天下,不但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曹军,还在江陵之战中把曹仁打得弃城而逃。
结果鲁肃继位之后,就连一次像样的胜仗都没打过。
似乎除了讨好刘备,他就再不会干别的事了。
而且他还总是美其名曰顾全大局,只有孙刘联盟稳固,才能一起抵御北方的曹操。
其实没有刘备的话,赤壁之战江东照样可以赢、江陵之战江东照样可以胜。
反而是有了刘备,才拖了江东的后腿,不但气死了周瑜,还让刘备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孙权发了一会儿牢骚之后,又不由兀自沉吟起来。
到底该不该像几位将军说的那样,让吕蒙接替鲁肃的位置呢?
临阵换将,历来是兵家大忌!
历史上有两次比较著名的临阵换将,都发生在赵国。
一次是长平之战,一次是秦灭赵之战。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韩国的上党郡。
秦国认为上党郡应该归秦国所有,结果却被赵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之中。
于是秦昭襄王便下令秦军攻打赵国的长平,赵国由于没有防备,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卸甲。
赵王无奈之下便派人前去与秦国求和,但秦国却根本不答应。
当时赵国的主帅是廉颇,廉颇也知道赵军不是秦军的对手,于是只是坚守不战。
赵王感到很愤怒,便对廉颇心生怨怼。
秦军虽然勇猛,然而面对坚壁清野、据城死守的廉颇,却也是束手无策、徒叹奈何。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于是秦昭襄王便想出了离间的办法,让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廉颇老矣,根本不敢出战,赵括才是真正的名将。
赵王听说之后,便信以为真,临阵换将,用赵括换下了廉颇。
蔺相如和廉颇的私交甚好,也知道廉颇的本事,觉得绝对不能把廉颇换下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蔺相如便前去苦劝赵王,但赵王却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地用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一讲起兵法也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但他却更擅长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在实战当中却跟廉颇相差甚远。
紧接着,秦昭襄王又用出了骄兵之计。
他把秦国战神级别的人物白起派了出来,让原来的主将王龁给白起做副将。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临阵换将,但实际上却是在向世人展示,秦国更重视赵括。
于是赵括变得更加忘乎所以起来,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战神。
他完全摒弃了廉颇之前只守不攻的做法,而是开始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白起担任主帅之后,继续秉承秦昭襄王的骄兵之计,故意节节败退,实则诱敌深入。
随后白起又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把赵军围困了起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两军交战最重要的就是粮草,一旦粮草告急,便会不战自溃。
果不其然,赵军一断了粮草,内部就顿时乱成一团,出现了大量人吃人的现象。
后来赵括率军突围,又被乱箭射中,战死沙场。
这场仗下来,让赵国大伤元气,四十五万军民被斩杀。
赵国从此也再没有能力与秦国相抗衡了。
秦灭赵之战前后持续了十五年,其中赵国的李牧功勋卓著、用兵如神,也多次打败过秦军。
秦国名将王翦与李牧在战场上打交道多年,深知如果李牧不死的话,秦国就永远拿不下赵国。
于是王翦便再次使用了反间计。
赵王身边有个宠臣叫做郭开,此人见钱眼开、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