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武侠修真>我双目变异,鉴定万物!> 第一千一百零三十章 宝光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一百零三十章 宝光(1 / 2)

陈林语气从容的说道:“这三只碗,仿制得非常的到位。”

“若是碰上普通人,或是经验稍浅些的收藏者,根本就很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四只碗,从胎、釉、彩料、纹饰、外型、分量等细节,都无微不至,模仿到位。”

“唯一可行的鉴别方法,就是看釉面上的光泽。”

“新仿的釉,与老的釉,光芒的折射度,存在一些差异。”

“不过,两者之间的些差异,非常的细微,只有一些行家,才能准确的辨认出来。”

说到这里,冯老板有些惊异道:“那陈先生,你就凭着宝光就看出来了?”

“是,这种时候,能看出宝光来,就能志到相当大的作用。”

万晓雯就在一边轻声问道:“陈林,宝光是什么?”

她这一问,旁边的陈辉也巴巴的投来了询问的目光 ,就连罗程也看过来。

陈林先看了罗程一眼 ,问道:“阿程,你应该知道宝光是什么吧?”

罗程回忆了一下之前学的,斟酌着说道:“我觉得,这个宝光,就是瓷器上的釉色所发出的光。”

“也可以说是古董文物,它们经过千百年而形成的自然的包浆。”

说完,他

看向陈林道:“师公,我说的对吗?”

陈林点头道:“嗯,说的不错。”

“我再补充几点,这种古代瓷器上的宝光,还分为蛤蜊光、宝光,还有酥光”

酷爱收藏瓷器的人,大都认为蛤蜊光、宝光和酥光,是瓷器鉴定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蛤蜊光、宝光和酥光,严格说起来,是瓷器釉色的化学成分,经过各种化学物资的浸扰,而改变所形成的一种柔和的自然光泽。

它是由釉内的气泡形式所影响的,宋代前后的古瓷,一般都具有这种光。

后世的明朝和清朝,年代没有宋代那样久远,宝光没有宋代瓷器那样明显。

但是,放在经验老道的专业人士眼里,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的。

明代以前的单色釉,因为其含铅量高,所以千年的岁月使铅元素,慢慢析出了釉层。

就由此形成了一层光膜。

它是釉外光,在光的折射下会呈现多种色彩,这种光就叫做“蛤蜊光”。

从物理光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光的“薄膜干涉”现象。

这种光的干涉现象,在水面上的汽油、肥皂泡、贝壳上都可以看到。

瓷器上的釉上彩,年代久远由

氧化物析出形成薄膜,或在存放环境中,外部物质在釉面结成透明薄膜。

就也会产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即出现“蛤蜊光”。

但是,由于各种颜料的化学组成不同,“蛤蜊光”的强度也不同。

正常情况下,通常以绿色较重,其余次之。

乌金釉、醤釉的表面,通常也有“蛤蜊光”。

甚至在白色瓷器釉面上,也偶尔可以观察到“蛤蜊光”。

形成“蛤蜊光”大概至少需几十年。

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蛤蜊光”与“窑变”不同。

“窑变”是在瓷窑中发生的,“蛤蜊光”是在使用、或存世岁月中出现的。

窑变,是釉质色彩的变化,蛤蜊光却只是釉表面的浮光。

人们既然已经知道“蛤蜊光”形成的原理,当然就能仿造“蛤蜊光”。

就像照相机的加膜镜头、加膜眼镜不早就有了吗?

而现在,有些新仿的瓷板画,就有人造的蛤蜊光。

因此,蛤蜊光只能作为鉴定的一个参考因素,不能仅仅据此,就断定肯定是老瓷器。

其实大部分的时候,根据“

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在目前来看,还算是个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

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的现象。

但和别的制假手段一样,都难以避免的产生缺陷。

因为,真的蛤蜊光,会紧紧围绕在彩的周围。

它是那种很细小、很均匀的光圈,彩浓厚的地方,蛤蜊光就比较明显,彩薄的地方,蛤蜊光相对比较淡。

而假的蛤蜊光,它的光圈比较粗大,且是那种片状的不够自然。

而且,浓厚彩四周的光圈,和淡彩四周的光圈是一样明显的。

根本没有真的那么自然。

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浆”、假“火石红”一样,不够自然缺少灵气。

假的“蛤蜊光”,会显得呆板生硬。

而真的“蛤蜊光”,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