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了,“请这位同学接着回答第二个问题。”
……
为何又不让我回答完呢?看来这才是重点,前面的也就听一下……
陆策脑中电光火石般闪出至少5-6篇关于驱动系统、执行机构、控制信息……的论文,有的是关于机器人的,有的是关于飞行器的……
但自己从来没有综合到一起,你叫我在这几分钟内如何综合得起来?
……
他妈的,这就是自己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大害啊,是博杂不精的大害啊……
他努力把能够回想起来的知识串起来,
“从感受系统分,驱动系统的信号反馈机制至少有两种形式。
一是外部感知,通过感知系统对运动部件进行测量、计算,并用相关的数学模型检测指令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形成反馈信号,再反馈到控制系统。
二是内置感知,在作动机构内置微型的距离、角度等感知零件,测出相关数据,通过数学建模,将实测数据与模型仿真曲线对比,并形成反馈信号……
如果将来科技水平发展了,甚至可以把一些微感知部件、处理芯片等整合起来,整体集成到驱动系统内部,实行一体化控制……”
……
微感知部件、处理芯片……
这在当时的世界只有极少数人提出……
就是现在,把多个芯片或不同功能的电子模块集成在一起,进行“合封”,也是先进的芯片封装技术,更不用说还整合其他部件……
听到这里,鞠伟芬的眼睛亮了一下……
……
后面的回答,陆策觉得嘴都不是自己的了,只是机械地张口闭口……
只觉得隐约在哪篇《机器人杂志》、还是《液压世界》杂志论文中见过似的……
等他稍有正常知觉后,立即结束了回答。
少说为妙,沉默是金,知道的尽量说透,不知的、一知半解的绝不开口。
这就是刚才自己主动救场的教训……
后悔,懊恼,失落,让陆策对后面面试是怎么结束的知之甚少……
……
这次复试,陆策总结出的最大教训,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浅尝辄止、博杂不精。
他想起父亲跟他聊的“工程”,也许按“工程措施”做事情,有“立项“一定有”结项“,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陆策没有想到的是,用“工程措施”做事情,成了他一生中事业成功最有效的“撒手锏”……
回家后,无论父母、还是干爹干娘问起面试的情况,陆策都只三个字,“不知道”……
……
当天晚上,他悄没声地乘火车回了震旦大学……
还没等他到震旦大学自己的宿舍,就接到了干爹郝东升的电话:“陆策,你又去找了鞠伟芬院士?怎么她也要你去读她的研究生?”
y god!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