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历史军事>家祖左宗棠> 第271章:标准化船只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1章:标准化船只(2 / 2)

推行标准化造船规范就必须先改造英国的造船厂,而各船厂的工艺、设备都并不完全相同,包括船台与滑道的结构与尺寸,这些关系船舶制造的关键工艺和设备在英国无法统1起来。

新的标准化造船规范就意味着新的工艺,对于英国这种老牌海军强国和造船强国而言,改造旧式船厂往往意味着必须投入大笔资金,尽管皇家海军有心,但战时扩充舰队疯狂的吞噬了造船产能,英国也就不能接受现有的造船厂停工升级装备,最终皇家海军的这个设想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中国就与英国不同了,中国的造船工业造1战之前之前比不上英国的1个0头。

对于造船工业1片蓝海的中国来说,推行这种标准显然是更容易的。

而在欧战期间,中国又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承接了英法德德国的许多商船订单,充足的需求也就促使民船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尽可能采用标准化流水线造船规范,用最廉价的成本建造商船以谋取足够的利益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而且,战时对于商船的需求并不那么看重质量,这也为因早期流水线作业而产生商船质量问题的造船厂免去了1大麻烦。

再加上中枢政府1贯的强力手腕,推行标准化造船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

中枢根据各地造船厂发展情况制定广泛适用的标准,并将其推进到整个与造船业密切相关的产业链,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只要前期打下1根标准化的钉子,尚不成熟的行业就会自行向这方面靠拢,并进行优化,无需政府时时刻刻投入,这也是后发国家的1个优势。

在这种标准的推动下,从2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任何1家造船厂在接到原料之后,可以迅速根据图纸建造船只,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不同的船厂可以分别建造轮船的不同部分,而且这些部分可以组装在1起,建成1艘可以使用的船只。

理论上,按照这种新规范建造的所有通用轮船都是1模1样的,而且能够驾驶这艘轮船的海员也可以很轻松的驾驶另1艘同型号的轮船,这不仅能够提高造船度,而且也能降低运行成本。

但这类造船方法也对造船厂的技术有着1定的要求,提高了造船厂的准入门槛,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算什么大问题,在政府的扶持和订单的催促下,造船厂依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些造船厂没有足够的资金改造或添置相关设备,依然选择使用人工,理论上的造价反而还比那些标准化造船厂更便宜。

这方面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采用这种流水线作业的大名鼎鼎的“自由轮”和“胜利轮”在建造中,价格是不断攀升的——即便考虑战争对货币的影响,其造价也是攀升的,很大程度上是人工成本受战争的影响。

但是,等造船厂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后,价格自然也就会被压下来了。

这1行动不仅适合在战争时期快扩充商船队,也适合中国这种新兴的海运大国的发展。

1914年,中国的商船总吨位只有180万吨,而到了1924年,中国的商船总吨位已经上涨到了接近550万吨,如此巨大的涨幅中,标准化造船所带来的利益不可忽视。

在这发展中,船舶制造与航运产业相关产品不仅供应给了国内市场,还逐渐出口到海外,正在慢慢取代英国在民船造船业的地位。

不过,在这些蓬勃的景象之下,也隐藏着1个问题:

无论军队,还是民间的生产生活,都越来越对石油产品形成依赖。

虽然大部分商船还是会使用蒸汽机和燃煤锅炉,但对时效的追求也会让燃油轮船的发展越来越快。

而且,除了航运,各种机器制造行业、航空行业、汽车行业都是耗油的大户,也就更别提军队了。

石油不但涉及军队装备的燃料供应,更关乎着国计民生,因而其安全问题早已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

而中国的石油产量并不算高,中国本身不在石油分布线上,国内目前最大的油田是20年代初建设的盐泊油田,其次是刚落成未久的泉城油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