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师傅的故事一点都不复杂,仅需要他的寥寥数语,就能风轻云淡地把这些年的过往粗略地摆在人们面前,解开今天这事背后的谜团。 他的这幅好手艺,是小的时候和村子里的一位老木匠师傅学到的,彼时他和木匠师傅的独子年岁差不多大,两家也离得很近,时间久了,就成了关系特别好的兄弟。 老木匠常师傅虽教出了他,但对自己的儿子却无可奈何。不同于他对木材的痴迷,天天一起玩乐的小常对木头没有半丝好感。 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全家人好说歹说,都没法儿让小常扭转心意。后来还有一次被逼急了,没和任何人留信儿,自己一人就跑到了村外。 老常师傅很快就因此病倒了,过了三年多,在全村人都以为小常很可能回不来的时候,他却背着一包剃头匠用的东西,大摇大摆地回来,告诉全村人,他给自己找了个谋生的手段。 这让老常师傅更愁了,自己祖祖辈辈都是靠木头吃饭,唯一的儿子却偏偏要用铁剪刀挣钱。 这倒不是他最心烦的,关键是那几年的收成不好,人们连饭都快吃不饱了,谁还会想着花钱去剃头呢。 用他的话来说,冬天那么冷,多留几根毛在头上,就当是买了顶帽子。 等到了夏天,随便拿起剪刀胡乱剪几下,图个凉快就得了,乡下人谁还会在乎形象问题。 于是他白天把小何师傅叫到身前,让他劝劝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走回正道。晚上就在列祖列宗的排位前,哭诉自己的儿子快要饿死了。 小常师傅对此置若罔闻,和他妈还有小何说了很多话之后,就又背着他的剪刀离了家。 过了三五年,小常又回来了。 这一次他一改往常,彻头彻尾地变成了一个城里人。不仅靠剪刀吃上了饭,还把幼时的好兄弟何师傅,也一起带进了城。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何师傅的好手艺没有再限于山沟里的几个村落间,而是跃进了西河市,这片更加广阔的土地上。 很快,两人不仅事业顺风顺水,还各自成家,有了孩子。 不过命运有时候,仿佛偏喜欢和人开开玩笑。 两人都满心期待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接自己的班,走到更大的地方去。 然而这群孩子长大后,大多是对父亲的工作没有兴趣,上完中学就下乡去了,两家只各有一个小儿子还留在身边。 只可惜这俩人好像又成了他们年少时,对自己家的那些东西烦得要命,天天就爱往对方家里钻。 已经步入中年的何、常二人,虽然已经接受了很多新思想,但有些陈旧的执念好像被刻进了骨头里,就是改不过来。 他们又亦步亦趋地变成了当年的老常师傅,为没有本姓人能传承自己的手艺而痛彻心扉。 凑在一起喝了小半年闷酒,两人最终不顾妻儿的强烈反对,逼着那两个幼子,分别去了对方家里,互换了姓氏。 现实并不如他们设想中那么美好,孩子都不是没有思想的物件儿。 很快,被送到何师傅家的那个少年,为了反抗父辈的压制,自己弄残了一只胳膊,至此诀别了提剪刀和拿锯子的可能。 另一个虽然对自己下不了狠手,但却会想尽一切办法给长辈添堵。 尤其是对最为憎恨的亲生父亲,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想要毁掉对方的好名声。 “这些事儿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只看到我手艺精湛,无私奉献。但不会看见我的私心,更不会想到我当初怎么就能那么自私,把好好的两个孩子都毁了...” 何师傅现在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在外人面前对自己的家事绝口不提。 以前他只知道小儿子会在外败坏他的名声,没想到这一次却是以他的名义,在外面欺诈骗钱。 还偷了他的钥匙,瞒天过海地换了木头。 这事造成的影响不小,所以大杂院的几个当事人,也一并被带去了做笔录。何师傅一边在大厅里坐着抹泪,一边自我反省着: “小时候学手艺的时候,我总是被人夸聪明。但现在看来,我和老常真是糊涂,咱们国家现在都男女平等了,我们怎么还在惦记那些老传统的思想...” 他叹了口气,从口袋里取出了相应的赔偿,递给了孟建兰和齐保光。 “不好意思两位同志,这都是我的错。我知道你们也不乐意听我多说,但我这个过来人还是要劝你们一句,男孩儿女孩儿姓什么,那些都是虚的。只要对孩子们好,让他们能按自己的喜好对社会有贡献,这父母才算是没白当。” 这两人正在气头上,也不知对他的话听进去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