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成是“天下读书人都绕不过之人”的陆沉,是白玉京掌教,可随便翻墙不好,偷东西不给钱,更不好。 陆沉笑问道:“宁吉,这一路逃亡,你难道就没偷过东西吗?” 宁吉诚实答道:“偷过,不止一两次,但那是实在活不下去了。” 陆沉唏嘘不已,“难怪你跟吴道长投缘。” 宁吉疑惑道:“吴道长也是苦出身……偷过东西?” 陆沉答非所问,“很多时候,犯错了却知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就此习惯成自然,都懒得自欺欺人,只是学会用一个个借口铺开心路,另外一种,就像在人心中筑起一道堤坝,不会洪水泛滥,走极端。所以至圣先师才会说,过则勿惮改。” 宁吉说道:“那就是也偷过?” 然后少年补了一句,“吴道长小时候一定很苦。” 陆沉只得又仰头抬手,狠狠灌了一口青梅酒。 瞥了眼身边的少年,陆沉这些年,偶尔小有后悔,后悔当年没有将陈平安直接打闷棍套麻袋,丢去白玉京,不管是丢在南华城,还是学师兄,代师收徒,兴许也就没如今这么多烦心事了。 察觉到陆掌教的异样眼神,宁吉有意无意放缓脚步,只是很快就恢复正常,这是一种玄之又玄的直觉。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而且少年确实在用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观察一位“白玉京掌教”。 陆沉暗自点头,所谓修道胚子,天才地材,不过如此。 陆沉问道:“小时候有没有上过学塾?” 宁吉神色黯然道:“只上过几天家塾,才学了几十个字。” 陆沉又问道:“既然有家塾,那就是家境不错了,入学第一天,可曾拜过至圣先师的挂像,给家塾夫子磕过头?” 宁吉摇头道:“那会儿我年纪很小,是族叔临时担任教书先生,不算正式入学,所以没有这些讲究。” 山下世俗的族塾,一般设置在宗族祠堂里边,不接受外姓儿童。像陈平安的这种私塾蒙馆,不拘姓氏,主要是教孩子读书识字,多是长学,正月元宵节过后开学,至冬季散馆,对塾师的学识要求不高,粗通文墨即可,当然也有那些志在举业的教书先生,学问更大墨水更多,是会一边教学一边考取功名的,不少是在富贵门户的家塾或是经馆教学,多是地方上的名师宿儒了,既有长学,也有短学。 一般蒙童入学第一天,家境优渥的书香门第,或是那些文风教化稍浓厚之地,都要与县衙礼房和县教谕“请出”至圣先师的牌位或是挂像,让孩子们与那位至圣先师,以及负责授业的教书先生,先后磕头与作揖,就算入学了。 陆沉伸出手指,在空中以手做笔,快速写了两个字,“认得吗?” 宁吉点头道:“俗,仙。” 陆沉笑道:“人加谷,就是个俗字。人在山,就是仙。是不是很好理解?人吃五谷杂粮,仙在山中炼气,就有了分别,有了仙凡之别。” 宁吉默默记下这两个字,这些说法。 陆沉说道:“事先说好,不是挖墙脚,也不是自夸,你要是拜我为师,会比较自由,如果认了那位吴道长当师父,你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至少也是一部分的自己,需要长长久久躲着一个人。” 宁吉好奇问道:“谁?” 陆沉笑道:“以后你自己去慢慢寻找答案。” 宁吉牢记在心,抬头问道:“吴道长教书的学塾快到了吗?” 陆沉说道:“已经到了。” 少年一步跨出,恍惚间,夜幕变白昼,书声琅琅。 宁吉环顾四周,竟是一处学塾门外? 屋内那位教书先生,是位青衫长褂的陌生男子。 但是少年偏偏一眼就认出,那人正是不穿道袍的吴道长了。 陆沉微笑道:“舍南舍北皆春水,杨柳翻绿最温柔,好地方,山清水秀,真是个修身养心、传道授业两不误的好地方!” 学塾旁有溪水潺潺,陆沉竖耳聆听状,点点头,“名画要作诗句读,书声兼作水声听。” 陆沉带着懵懵懂懂的少年走入屋内,径直走到最后边,笑着解释道:“放心,吴道长看不见我们的,我们也不会打搅他的讲课。按照山巅的说法,这就叫如入无人之境。” 宁吉几乎靠墙而站,还是万分拘谨。 陆沉则斜靠窗户,意态惫懒,笑道:“对了,吴道长的真名,叫陈平安,耳东陈,平平安安的平安。” 宁吉点点头。 这个市井少年,还不曾有机会知道这个很普通名字的不普通。 学塾内,青衫男人说道:“我叫陈迹,耳东陈,脚步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