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大宗伯与刘翰林乃师生关系。” “那都是永乐年间的旧事了,你不知也很正常。” 胡濙摆了摆手继续说道:“其实老朽还应该感谢你,如若不是解元郎的相助,可能时至今日我都不知求乐女儿的具体下落。” “刘翰林乃国士,这是晚辈应该做的。” “不,世人称赞求乐者数不胜数,如同解元郎这般敢于直面强权出手相助的,却寥寥无几。” “在老朽看来,解元郎才当得起浩然正气这四字。” “大宗伯过赞,晚辈担当不起。” 望着沈忆宸这谦虚模样,胡濙却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老朽承蒙先帝信任辅佐圣上,现今已年到古稀,朝堂之事逐渐力不从心。年初向圣上乞致仕不允,也不知还能肩负先帝所托几时。” “如今杨元辅(杨溥)也处于乞骸骨状态,老朽退下之后,当年的托孤五臣就只剩下英国公一人,恐独木难支。” “未来朝堂之上,需要解元郎这般文人风骨重振朝纲!” 胡濙没有点名道姓,却已经把话给说的很清楚了。 那就是随着太皇太后张氏驾崩,内阁大臣“三杨”逝去,如今朝堂之上已经形成了王振一家独大,再无压制他的重臣。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正统九年随着内阁首辅杨士奇病逝,杨溥处于半退休养病状态。其他阁臣诸如马愉、曹鼐、高穀等人,都是属于后进之人名望不高,完全无法与王振抗衡。 从而导致宦官势力一家独大,形成了事实上的专权。 宦官专权的危险,相信没人会比文官更懂,毕竟这两大势力在封建时代争斗了不下千年。 如今的内阁群臣能力不足,那么只能把眼光放长远,去考虑培养后起之秀,未来文官集团才能翻盘。 并且这个新人要才华横溢,不能是庸碌之材,还得与宦官王振处于对立面,否则到时候墙头草倒戈一击,那比不培养的危害还要大。 胡濙上书致仕的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年轻官员跟士子中寻找目标,直到沈忆宸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 应天小三元案首、顺天乡试解元,这两大科举头衔,意味着才华横溢。 勋戚之后,还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愿意帮助罪臣之女,意味着大义禀然,不会屈服于王振的权势。 最后就是周叙、王英、泰宁侯等人的称赞,展现了沈忆宸长袖善舞的能力,不会是死读书的呆子。 种种方面考量下来,没有比沈忆宸更合适的培养人选。 “大宗伯的盛赞,晚辈真是不胜惶恐。” 沈忆宸面对胡濙这般露骨暗示,并没有显现出激动欣喜的模样。 相反,他依旧谦虚,甚至是回应的有些冷淡。 原因很简单,就连成国公这位亲爹扶植,他都不想成为成国公府的一块砖瓦。 如今会愿意成为文官集团手中,一把对付王振的刀吗? 就算日后要与王振为敌,那也是沈忆宸站在家国大义角度上去对抗他,而不是背后有着一群文官大佬们操作,让自己成为傀儡。 沈忆宸的这番平淡回应,着实让胡濙有些惊讶,他本以为这种年轻小生的想法,完全在自己掌控之中。 并且最开始的那几句对话,也是胡濙的刻意试探,他就想看看沈忆宸的反应如何,结果也确实不出所料。 为何短短时间之内,此子就如同变了个人般,让人捉摸不透了? “解元郎过谦了,在老朽看来,当担此重任。” 胡濙更为直白的抛出橄榄枝,他感觉这种好事,沈忆宸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毕竟站在古代的角度上看待,文官就代表着正义,代表着尊贵。沈忆宸科举走的也是文官之道,双方利益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助力仕途为何会不答应? 说实话,沈忆宸也很心动,如果没有历史的上帝视角,成为文官集团的培养对象,确实充满了诱惑。 但是很可惜,沈忆宸知道胡濙正统九年致仕,远远没到他仕途的终点。相反他可能自己都想象不到,未来还有着十九年的官场生涯!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打倒了王振,胡濙也退不下去。沈忆宸头上永远顶着一个,在大义上无法反抗的老前辈! 后世就连街头的小混混都清楚,元老们不退位,年轻人如何上位,沈忆宸会不明白吗? 并且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明的文官尿性,并不是沈忆宸心中真正的文人风骨。不出意外的话在未来,他会与腐儒的理念产生激烈的冲突。 如果自己成为当今文官集团中的一员,日后利益被深度绑定,是否还有勇气跟魄力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