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只不过王振心中始终有一点不解,那就是沈忆宸在接连拒绝自己的前提下,为何始终保持着对文官群体的距离? 按理说沈忆宸也是文官出身,这般举动仅仅用打消自己敌意跟顾虑来解释,很难说的通。 观礼官员面对王振问话,赶紧把胡濙跟金濂之间的对话阐述了一遍。同时还把沈忆宸在受降礼最后,致谢边疆将士的行为,也复述了一遍。 毕竟这种行为在文人群体看来,实在是有些难以理解,一群丘八有何好谢的? 养兵千日,不就是为了用兵一时吗? 这就是明朝文官、宦官群体的统一轻视思维,根源其实在明成祖永乐朝时期就埋下来。以镇守太监、督抚文臣去监军,天然导致了文武双方地位不平衡,最后发展到不把将士当人看。 就好比“门下走狗”这词,正常人听到绝对是极大侮辱。而放在明朝中后期武将身上,品阶不到一定级别,你连文官走狗都不配当。 这点跟清朝的“奴才”一词很类似,只有旗人家奴才配在皇帝面前称奴才,以示亲近。 汉人臣子当舔狗去自称“奴才”,还得遭皇帝一顿训斥,你也配当我的奴才? “看来咱家猜测没错,此子确实对武事热衷,那为何会拒绝封爵价码呢?” 王振此刻有些迷茫了,沈忆宸在众大臣面前这番言语举动,很明显是亲近武人。 既然如此,自己也算是投其所好了,开出了极高的筹码拉拢,那这小子拒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面对王振的喃喃自语,这名官员自然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低头道:“小的愚笨。” “这件事情办的不错,下次有缺咱家不会忘记你的。” 听到这话,观礼官员大喜过望,立马跪了下来道:“谢翁父厚爱!” “下去吧。” “小的告辞。” 就在这名官员转身离去之后,屋内站着的内官监掌印太监唐童,来到了王振面前问道:“王爷爷,受降礼结束,沈忆宸并未迟到缺席,是不是从别处下手再给他个教训?” 刚才对话唐童都听在耳中,对于那句“不识抬举”他很赞同。 唐童给沈忆宸传旨两次,无论是前面的金花带,还是后面的升官詹事府中允,乃至这次担当天子特使,背后都有王振的助力。 换做其他任何一个小官,得知后恐怕得对王振感恩戴德,沈忆宸却接连拒绝拉拢,实在太不识好歹了。 既然这次警告让他躲过一劫,下次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慢慢谋划,不用操之过急。” 王振心中对沈忆宸,始终抱着一丝“爱才”之心,不想下手太狠导致无可挽回。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部分成国公跟泰宁侯的因素。 既得保证沈忆宸畏惧服软,又不能一波打死彻底决裂,所以就得把控好尺度,徐徐图之。 “孩儿明白。” 唐童恭敬称是,心中却不怎么认同。 像沈忆宸这种黄毛小子惯着他做什么,还不如王山建议的那样拉到诏狱里面走一圈,保证服服帖帖。 这小子骨头,还能比那些文人腐儒硬吗? 东阁那边沈忆宸结束一日忙碌,乘坐马车回到成国公府。进门后陈青桐见面就开口说道:“夫君担任天子特使受降好不威风,百姓跟士兵们都赞不绝口呢。” “你去看了受降礼?” 陈青桐能说出这番话,能明显是亲临现场了。 “对呀,受降礼满城皆知,而且夫君你担任天子特使,所以我跟雪儿就一同去看了。” 说罢,陈青桐好像想到了什么,小心翼翼问道:“我这出门夫君不会生气吧?” 古代礼法讲究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跟贵妇而言,更不会轻易抛头露面。 陈青桐这种举动,放在礼法森严的理学家那里,估计得好一顿训斥禁足。 “怎会,你想出去随时可以出去,多带几个护卫就行。” “多谢夫君。” 陈青桐笑靥如花,她就知道沈忆宸定会答应。 “对了夫君,今日府中有人投了拜帖,我拿给你看看。” 说罢,陈青桐就起身拿过来一封拜帖。 自从入了东阁之后,沈忆宸接到了拜帖就日渐增多,大多是一些科举同年。 毕竟这年头读书人都不傻,能入翰林院代表着踏入“储相之地”,而能入东阁进学,起码有半只脚踏入了阁部大臣行列,自然得多保持下联系,以后有事情也好开口。 拜帖收多了,沈忆宸逐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