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存仁,行事循义,仁义表现于为人之道,士者追求。” “想要成就圣人大道,当以仁为立身的根本,以义为行事的准则。胸怀浩然正气,心怀善爱本性,则人人皆可为尧舜!” 陈瑞初虽年纪轻轻,但言语却铿锵有力,论据遵循着孔孟大道,让人几乎无可辩驳,展现了扎实的学问功底。 不过他的这番论道,仅让人感到信服,却不能让人感到惊艳。 原因在于太过四平八稳,圣人之道诠释的没有丝毫新意。毕竟仁义二字乃儒家思想核心,读过书的文人都知道仁义是成圣的标准之一,还需要你说吗? “本以为瑞初兄为曹公关门弟子,会在西湖雅集上一鸣惊人,现在看来不过如此!” 一名身穿青袍的文士走出人群,言语直指台上的陈瑞初,火药味简直十足。 此人一出现,便在人群中引发了热议,每个人脸上都浮现出一副看好戏的神情。 “没想到张士衡这个狂生也来了,这下西湖雅集热闹了。” “张士衡不是要参加科举吗,为何会出现在此地?” “一举成名的诱惑谁能抵挡,真当张士衡是什么圣人吗?” “陈瑞初说的确实没有新意,在下赞同张士衡所言!” 面对众人的议论纷纷,沉忆辰也好奇的朝着身旁徐东海闻道:“这个张士衡是何许人也?” “康斋先生的弟子,崇尚复古,有魏晋狂生遗风。时常语出惊人,在江浙地区颇有名气。” 本来沉忆辰还挺好奇能出现个“离经叛道”的人物,结果在听到崇尚复古四个字后,瞬间没了兴趣。 明朝学说自己都快成了老古董了,还需要去复古吗? “士衡兄既然认为在下不过如此,那你来说说看何为圣人之道。” 陈瑞初内心满满的不悦,却只能压制住怒火,装出一副云澹风轻的模样。 这就是西湖雅集的规则,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过得经受住他人的辩经论道。 赢则尽享赞美盛誉,输则暗然下台离场。 “有何不敢?” 张士衡应了声后,便大步走上高台,面向众人说道:“鄙人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要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寻求真理,便可满足一切,无需外求! 此言一出,可谓是全场哗然。关于圣人之道的种种诠释,还真没有听说过有追寻内心的说法,这个观念真是颇为新颖,与陈瑞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别人惊叹,沉忆辰却神情自若,彷佛张士衡的全新诠释,对于他而言没有任何冲击。 原因就在于,沉忆辰很清楚的知道,张士衡提出的观点跟理论,就是明朝中后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心学”。 只能说张士衡不愧为吴与弼的弟子,恰好在他身上展现了明朝理学向心学转变的过程。 “圣人之道从心,如何证明?” 陈瑞初不服的反问了一句,他只听说过圣人之道有道家的“为而不争”,有法家的“去智与巧”,有纵横家的“在隐与匿”。 还从未听说过什么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张士衡从哪里找来的歪理邪说?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想要成就圣人之道,当从内心做起,这便是吾性自足!” 对于陈瑞初的反问,张士衡早就做了十足的准备,句句在理让人无可辩驳。 并且这种心学观点对于陈瑞初而言,简直是闻所未闻,他当场就愣在台上,不知道该怎么进行辩经。 看着陈瑞初这副模样,台下士子明白胜负已分,可能事先谁也没有料到,像他这种后起之秀,会输的这般彻底。 “康斋公,你真是教出了一名好弟子,令吾等羡慕。” 张士衡的惊人表现,让在场其他大儒宗师们,都不由向吴与弼道贺了两句。 不过吴与弼心中,却并无多少喜悦之情。原因就在于这个弟子学问虽强,但功利心太重,与自己的性善观有很大冲突。 吴与弼向来澹泊名利,哪怕拜了杨溥为师,得到过皇帝数次召见,都不愿意入仕为官。 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不过在后天环境中,却难免遭受到各种诱惑。只要化去身外之物跟各种私欲组成的“心垢”,才能达到“性善”的境界,从而朝着圣人大道方向前行。 张士衡才华横溢,把自己的“心垢”性善观发扬光大,有了今天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可是这名弟子却抛弃了性善观念,彻底的倒向从心立志,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