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转换为镇戍制。 所以李瓒一般不称之为都指挥佥事,而是用镇戍制的武职官名称——游击将军。 “李游击大多数时候驻扎在小埕水寨,沉提督如有要事的话,下官可以代为征召。” “不必了,本官会亲自去见他。” 沉忆辰摆了摆手拒绝,李瓒是自己掌控福建水师的关键人物,必须得格外重视。 甚至可以说严重到“顺者昌,逆者亡”的地步。 就在沉忆辰着手处理宝船跟水师事务的时候,另外一边的京师紫禁城,气氛同样有些紧张。 文华殿内朱祁镇坐在御座之上,脸上神情却是阴云密布,他从未想过自己治下的“太平盛世”,却转瞬间遍地烽火! “也先真是猖狂无比,年初正旦节鞑靼瓦刺使团才入朝进贡过,如今还不满半年,又来上疏要求进贡。“ “这是把朕的大明当成什么了,定期缴纳岁币的赵宋吗?” 朱祁镇望着御桉上奏章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现如今屋漏偏逢连夜雨,麓川叛乱再起大军还没赶到征伐,蒙古瓦刺部又来挑起事端想要入朝进贡, 要知道明朝的朝贡制度可是有着严格的规定,时间、路线、人数等等,都得听从朝廷的安排,可不是你想入贡就来入贡的。 正常情况下偏远番邦是三年一贡,稍近一些的是两年一贡,诸如朝鲜、安南、缅甸、西域等等周边藩国,采取的是岁贡制度,也就是说一年一贡。 毕竟丰厚回赐导致对财政压力不小,要是番邦隔三差五就来入朝进贡,明朝这个纯纯的大冤种再有钱也吃不消。 “万岁爷息怒,我大明繁荣昌盛,赵宋怎配与之相提并论?” “并且瓦刺部想要入朝进贡,代表着鞑虏对于陛下的臣服,与缴纳岁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王振赶紧安抚了两句,不过事实真相却远没有他说到那么简单。 从正统十年末瓦刺统一蒙古诸部开始,便已经多次上疏要求增加朝贡次数,同时朝贡使团的人数激增。 最开始明朝额定人数为三百人,瓦刺部使团实际达到边关的人数却为五百人,后来更是愈发过分,短短时间内就突破千人。 正统十二年正旦朝贡,使团人数再次激增,达到了两千人之多! 王振为了粉饰太平,不在大年初一触朱祁镇的霉头,隐瞒了瓦刺部使团的真实人数。并且还常赍瓦剌贡使金帛无数,凡其所请亦无不给予。 结果没想到瓦刺部给脸不要脸,愈发的变本加厉,对于朝贡回赐不仅狮子大开口,还想着把岁贡变成半年贡,乃至夸张的月贡! 这下就连权倾朝野的王振都扛不住,再粉饰下去怕是得把大明国库搬到瓦刺部的汗帐,于是乎这本请求朝贡的奏章便呈递到了朱祁镇的面前。 “先生母需好言遮掩,现在瓦刺也先太师的狼子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大明与瓦刺之间,必有一战!” 朱祁镇从小接受最为顶尖的皇家教育,王振三言两语想要安抚他,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并且除了朝贡这件事情挑衅,宣大总兵官,镇朔将军杨洪已经多次军情奏报,蒙古瓦刺部兵锋前压,疑似有进攻大明九边的部署。 换做几年前,朱祁镇压根就不会选择隐忍,早就调兵遣将出塞直捣王庭,还能惯着也先这孙子的嚣张气焰不成? 但时过境迁,现在已经不是正统九年,成国公朱勇轻松征伐兀良哈三卫的年代了。麓川战争加上接连天灾不断,国库早已空虚,支撑不起大军出塞的费用。 如果单纯是这个因素,朱祁镇还能咬咬牙想办法,谁能想到川贵苗人叛乱,紧接着东南福建又乱了,再加上麓川思机法卷土重来占据孟养威胁云南布政司。 四处征伐,朱祁镇实在没有资本,去应对蒙古瓦刺部的挑衅。 “待平息南方战事,区区鞑虏不足为惧!” 王振再次劝慰一句。 不过这句话无论是对于王振,还是对于朱祁镇而言,认真来说都称不上什么心理安慰。 毕竟他们是真的认为,一旦大明缓过这口气来,可以随便吊打瓦刺这群鞑虏! “靖远伯(王骥)的大军到了何地?” 朱祁镇反问了一句,他现在恨不得王骥立即平定麓川,然后班师回朝出征塞外。 堂堂大明天子,岂容鞑虏挑衅? 这个场子一定要找回来! “万岁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南方各卫所征调将士需要时间,靖远伯的大军目前还在湖广都司。” “太慢了,那福建局势如何,沉忆辰应该不会让朕失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