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怕阁老没有公文想要进去也不行。 但沉忆辰不是一般人,压根不需要在外面等待通报。 “不必了,你去禀告一声赵同知,本官在外面等待即可。” “那好,沉阁老稍等。” 魏三不敢怠慢,立马一路小跑进入北镇抚司,很快赵鸿杰的身影就出现在沉忆辰的眼中。 “常言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向北你这次找上门来,又有什么好事想起我了?” 赵鸿杰见到沉忆辰后,首先是打趣了一句,他知道对方这样直接来到北镇抚司,绝对不是为了私事。 “还真的有点事要托你帮忙。” 沉忆辰笑着回了一句,对于赵鸿杰他可没什么好客气的。 “说吧。” “帮我在京师放消息出去,就说我沉忆辰要以成国公府名义在京师平价放粮,赈灾济民!” 平价放粮? 听到沉忆辰是委托自己做这个,赵鸿杰是有些莫名其妙。单单平价放粮哪里还需要自己放消息,京师粮价现在已经涨到天上去了,从年前两钱五一石,涨到了一两九一石。 北直隶乃至于更靠近边关,去年遭受战乱严重的山西等地,早就突破了二两一石,翻了快足足有十倍! 但凡这个平价放粮的消息出来,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宣传什么,百姓会蜂拥而至抢着购买,沉忆辰只需要担心自己的米粮够不够卖! “向北,就让我放个消息?” 赵鸿杰不确信的问了一句,自己怎么愈发看不懂沉忆辰的举动了。 “没错,对象是囤积米粮的朝中勋戚大臣,必须要让他们确信一点,那就是我为了掩饰自己夸下的海口,借助成国公府的存粮却赈灾济民。” 沉忆辰要赵鸿杰传播的不是普通放粮消息,相反是姜太公的鱼饵,愿者上钩! 朱仪跟杨鸿泽两人都强调过一点,那就是北方闹粮荒的本质,在于去年鞑虏入关带来的供给不足。哪怕仅仅只有百分之十的缺口,造成的结果都是粮价飞涨,直至那百分之十的人买不起粮食饿死,才会结束这一场粮荒惨剧。 为何沉忆辰在顺天贡院门前答应何闻道的为民请命,没有像以往那样在朝中掀起波澜? 就在于外戚孙忠为首的一干利益集团,深知核心问题点在哪里,哪怕你沉忆辰有着通天之能,难道还能凭空变出来粮食去赈灾济民? 靠一张嘴,永远解决不了粮荒,压根就不用担心。 现在沉忆辰依托年前的未雨绸缪,让许逢原足足从南方各地筹集了接近三百万石米粮,分批源源不断的通过海运朝北方运输,足够平定市场解决这一场危机。 可如果单纯解除的话,幕后黑手依托这段时间,早就已经赚的盆满钚满,无非就是没得继续发国难财罢了。 那些死去的百姓,那些家破人亡的平民,那些被迫欠贷卖掉田产的佃户,谁来帮他们讨回一个公道? 沉忆辰从来不信任以德报怨那一条,他贯彻的始终是以直报怨。哪怕上到亲王、皇帝,为了“公道”二字,沉忆辰都敢去行大逆不道之举,更何况区区的外戚。 他必须要让对方付出惨痛的代价,让后来者不敢再犯,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赈灾济民! “靠成国公府的余粮恐怕无法打下粮价,甚至他们会派人过来全盘抢购你出售的米粮,根本就无法对市场粮价产生多大的影响。” 赵鸿杰摇了摇头,他并不知道沉忆辰外海有着一支运粮舰队,还以为对方是想靠着公爷的家底帮助,去完成赈灾济民。 虽然成国公曾贵为大明国公,但相比较那些热衷于敛财的藩王勋戚而言,那些家产属实有些排不上号。俸禄一年不过三千五百石,再加上再加上庄园封地产出,撑死一年一万石左右。 粮食这东西不能久存,最多放三年陈粮,赵鸿杰大致就能猜出成国公府余粮三万石左右。 不得不说,赵鸿杰猜测的很准,朱仪能帮助沉忆辰的余粮数目,就在三万石! “鸿杰,如果我说成国公府名义上的余粮,有三百万石呢?” “什么,三百万石?” 听到这个数字,赵鸿杰觉得沉忆辰仿佛是在跟自己开玩笑。 整个大明一年粮税收入,不过才区区两千多万石,成国公何时成为了窃国大盗,能有三百万石余粮? 成国公确实没这个本事,但沉忆辰垄断了跟倭国海外贸易,甚至还让邓茂七占据了倭国外岛地盘,与当年福建矿工叛军恢复老本行,自己开挖倭国的银行,累积下来的财富称之为富可敌国都不为过。 再加上南方粮价远没到北方那么夸张,三百万石粮食折合银价不到一百万两,沉忆辰完全能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