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自己正是在这里,拜见了时任翰林掌院的钱习礼,如今却已经物是人非。 “既然已经来了,还站在门口为何?” 一道浑厚的声音从屋内传来,说这话的正是现任翰林掌院倪谦。 他早就从窗户缝隙中,看到了沉忆辰来到内院的身影,结果对方却呆呆站在门前盯着“词林”的牌匾,于是乎出声提醒了一句。 说实话,面对沉忆辰的到来,倪谦内心里面同样百感交集。他对沉忆辰没有师者的身份,只能算上司跟前辈,却在事实上看着对方的成长,看着对方以行践言,去朝着心中的理想进发。 回首望去,是应该庆幸当初没有看走眼,沉忆辰确实乃国之栋梁! 听到倪谦的催促声音,沉忆辰也是从回忆中醒来,然后赶紧进入屋内的书房,非常恭敬的拱手行礼道:“晚辈见过倪前辈。” 明朝翰林院虽然不遵循官场规则,一概按照科举年份用“前辈”、“晚辈”称呼。但事实上当双方身份官衔差距过大,依旧还是会用上尊称,特别是沉忆辰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大概率不用再自称晚辈。 之所以沉忆辰依旧用这种自称,某种意义上是表达对倪谦的尊重跟感激。对方当年没有徇私打压异己,在理念不合的情况下依旧举荐自己为经延展书官,得到亲近皇帝的机会。 这份提携之恩,沉忆辰没齿难忘,哪怕身居高位也不会在倪谦面前傲慢。 “沉中堂客气,下官愧不敢当。” 倪谦依旧还是那副外冷内热的性格,就算心中情绪波涛汹涌,表现出来却是不咸不澹的态度。 “倪前辈自然担当得起,可以说没有倪前辈的提携,就没有晚辈的今日。” 看到沉忆辰还在客气,倪谦嘴角罕见露出一抹笑意,澹澹道:“沉中堂就不用跟下官矫情了,常言道无事不登三宝殿,突然来到翰林院定然是有要事。” “说吧,看下官是否能帮上忙。” 毕竟是看着沉忆辰一步步走向权倾朝野,对方是什么秉性倪谦还是比较清楚的。 沉忆辰骨子里面就是一个实干派,做事习性偏向于雷厉风行,绝对不会做特意登门拜访,仅为了叙旧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 倪谦都已经开门见山了,那沉忆辰也不好继续藏着掖着,只能尴尬笑道:“万事瞒不过倪前辈的慧眼,实不相瞒晚辈这次来到翰林院,确实有事相求。” 说罢,沉忆辰脸上笑容褪去,换上了一副认真神情继续说道:“清丈全国田亩的政令,前些时候由内阁联合户部颁布,可想要执行下去却困难重重,想必大明各州府的地主豪强,绝对会尽可能的瞒报、少报田地,导致最终效果不尽人意。” “晚辈想要效彷都御使派出十三道监察御史的方式,外派言官清流等一群意志坚定,相对秉持公心大义的官员,到各州府去监督丈量土地政令的执行。” 说到这里的时候,沉忆辰的脸上又浮现出一抹苦笑道:“晚辈当年在言官清流中的口碑名声,想必倪前辈也是清楚,如若用行政手段强行外派京官,恐怕会引发大规模的反对抗议,结果收效甚微。” “想要抚平这个隔阂,就需要一个中间人去牵线搭桥,晚辈……” 还没等沉忆辰把话说完,倪谦就抢话道:“沉中堂想到了下官。” “没错,晚辈想到了倪前辈,只有你出面才能说服翰林为首的清贵!” 听到沉忆辰肯定的回答,倪谦表情有些凝重陷入沉默之中。 他虽然这些年潜心钻研学问,不卷入朝廷的权势之争,但不代表着倪谦对于朝堂局势完全一无所知。毕竟身为翰林掌院,处于清贵圈子的最核心,倪谦非常清楚随着胡濙的告老还乡,文官集团中的温和派势力大减,取而代之的是以何文渊为首的强硬派。 他们视沉忆辰为祸国殃民的佞臣,得到了许多少壮激进派的官员支持,其中主力便是科道言官。 结果现在沉忆辰居然想要外派言官清流,去地方监督清丈田亩政令的执行,说实话简直有些异想天开。先不论京官跟地方官之间含金量的区别,单单双方政治斗争都快到了图穷匕见的阶段,会听从政敌的号令吗? “很难。” 倪谦非常简洁的给出两个字,他感觉没有多大的希望。 “晚辈知道很难,但事在人为,同时秉持着有功必赏的原则,这次外派地方的科道言官依旧保留京官编制,并且会得到吏部考核的优先升迁机会。” “还有外派京官每多统计出一百亩田地,就将得到一两银钱的分成奖励,上不封顶!” 难点在哪里沉忆辰又何尝不知,双方对立这么多年几乎没有缓解的可能,就意味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