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汉城景福宫思政殿内,国王李凒正在审阅朴弘业送来的奏折。 朴弘业便端坐在李凒书案对面的椅子上,眼观鼻鼻观心,静止如同一尊雕像。他奏折的内容是关于此次与海汉使团会谈的结果,虽然大致方向都是按照李凒的授意在进行,但朴弘业也不敢确保最终达成的协议内容是否能让上司满意。 李凒突然抬手揉了揉眼睛,看似入定的朴弘业立刻便起身关心道:“陛下,可是灯光弱了些?” 李凒没有开口回应,只是闭着眼轻轻点了点头。 朴弘业连忙伸出手去,将摆在书案上的两盏油灯操作几下,周遭立刻变得明亮了一些。 李凒书案上的这两盏油灯可不是传统的油灯,而是海汉在当年李凒登基时赠送凒的礼物,以从台湾进口的煤油为燃料。灯体下半截是沉甸甸的黄铜底座,内装煤油,上半截是晶莹透亮的玻璃灯罩,让油灯发出的光线能毫无遮挡地照亮周围,同时不受周围气流扰动影响。 底座上还有一个旋钮小机关,轻轻扭动便可方便地调节燃烧的灯芯长度,从而达到调整亮度的效果。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跟市面上能花钱买到的高级煤油灯也没什么太大的差别,真正的特别之处其实是在底座外壳上錾刻的那一排小字上海汉国执委会敬赠朝鲜国国王。 尽管如今市面上已经有了更高级,更好用的防风油灯,李凒也从未有过将这两盏灯换掉的打算。这或许是一种恋旧情节,但同时也体现出李凒对两国关系的重视。 李凒就着灯光又看了一阵,才缓缓放下了手里的奏折,轻声说道:“这些日子辛苦了!” “臣职责所在,不敢懈怠,陛下过奖了!”朴弘业丝毫没因为李凒的褒奖而得意,仍是极为小心地应对。他在李凒身边做事这么多年,自然知道上司对这种重要事件的评价不会只是一句轻飘飘的“辛苦了”。 果然李凒旋即便继续说道:“海汉国这番计划迁都,竟然需要我国加大钢铁和煤炭的供应量,看来所涉工程甚大,等此间事了,你就安排人去杭州仔细探访,搜集信息,关注对我国的影响,莫要再事事落于被动。” 海汉此次派使团过来其实是履行协议签约环节,真正的会谈已经持续数月。但对于李凒来说,海汉提出的要求仍是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煤铁产能分配的调整要求如果是放在一年之前,那么朝鲜还能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协调自身的需求,但仅仅提前数月,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很多已经在进行当中的计划。 远的不说,汉城外正在修建中的汉江港,工程已经进行了两年,预计工期至少还有七八年,之所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钢铁供应量不足,导致一部分主体工程进展缓慢。 而如今海汉要求在未来几年中调整大同江冶炼基地供应朝鲜国内的钢铁产能配额,势必会加重工程的钢铁需求缺口,工期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这对于一心想要早日建成汉江港,提升汉城地区贸易规模的李凒来说,可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类似这样的大型基建工程还为数不少,钢铁产能配额一变化,这些工程或多或少都将会受到影响。而这些工程由于工期延误所将造成的损失,也很难简单用金钱来衡量。 迫于客观形势,李凒当然也无力反抗海汉业已决定的安排,只能尽可能讨价还价,为己方多争取一些补偿。但如果相关的衙门对海汉国内的动向多关注一些,在事前能够搜集到相关的情报,对海汉的意图能有所预判,或许就不至于落入这样被动的局面。 事情已经发生了,李凒再去追究责任也于事无补,而且朴弘业要管的事情实在太多,情报工作也只是其中之一。李凒有太多事情要倚重朴弘业,所以也不能指责他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只能先叮嘱朴弘业,让他今后把这方面的工作抓紧一些。 朴弘业沉声道:“舟山使馆办事不力,臣以为应当尽快做出调整,另派得力人员前往当地,以免再犯类似过错。” 李凒微微颔首道:“这些事情你拿主意吧……还有,今后三亚那边的消息,事无巨细,也得尽快传送回国,不可耽搁!” 朴弘业连忙应下。情报口的工作要想做得更扎实,那就需要成倍的投入,但既然李凒已经下了命令,朴弘业当然也会照做。反正又不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而且还可以趁此机会多安排几个心腹,今后做事也能更方便一些。 李凒口风一转,接着又说起了另一件事:“使团那个朱子安,他的身份落实了吗?” 朴弘业道:“据山东传回来的消息,德王府确有此人,而且最近几个月都没公开露面。但是否便是来汉城这位,目前尚无法确认。” 李凒微微点头道:“既是如此,想必海汉也不会另行找人假冒。” 李凒对于海汉启用大明皇室子弟一事的真实性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