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奏请说,武举也要进行考试。
要仿照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录取进士的办法。
成化帝朱见深采纳了汪直的建议,并命人摸索出来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这些,一直用到了崇祯年间。
汪直此番奏请的意义,在于把武举扩大到乡试和会试。
使得武举逐渐发展成为,与一般文史考试相对式的体系。
有利于武人人才的全面选拔。
不过就算是这样,汪直最终的结局也不算好。
被文官各种的上书弹劾。
到了后来,被贬为闲人。
再之后,具体是什么命运,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
韩成的声音落下,房间之内里的气氛稍微有些沉重。
几人的心情都显得有些复杂。
朱元璋沉默不语,不过因为有着汪直的原因,对于宦官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改变。
当然,也仅仅只是有一定的改变而已。
并不会因为历史上汪直的表现,就会改变后宫不得干政这一原则。
至少在他洪武朝时,绝对不会!
在朱元璋看来,宦官是一把双刃剑。
用的好还行,用不好了也容易伤己。
能不动用,就尽量不要动用。
能用别的办法来制衡朝堂,就要用别的办法。
宦官是最后的办法。
“标儿,作为帝王,活在这个世上,为了事情的顺利推行,不少时候都是要采用不少手段。
帝王手中必须要有刀。
但如果刀好使的话,今后把刀换下时,也要想办法给刀一个善终。
至少也要让他,能够衣食无忧的活下去。”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望着朱标如此说道。
其实就算是韩成不说,朱元璋也能知道汪直的下场,肯定不会太好。
毕竟像汪直这种干脏活,得罪诸多朝臣的人,一般而言到了最后,都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因为到了后来,肯定会有很多人对干脏活的,群起而攻之。
意见非常的大。
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缓和一下矛盾,这把刀肯定是要废掉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一把刀用的时间太长了,也有可能会变得不太纯粹。
牵扯的利益太多。
不如新换上一把刀,用起来更加的方便,更加顺手。
停顿一下,朱元璋又望着朱标道:“除了这些之外,标儿你还要记得,把刀给换掉,并不是说今后就不用刀了。
而是把那一把已经卷刃,招惹了许多人不满的刀换掉后,需要立刻换上一把新的刀,接着使用。
不然的话,今后很多事情都不好使。
不要指望那些饱读诗书的人,有多少高尚的情操。
或许有那种比较纯粹的人,但是一百个里面,能出来一个吗?
况且有很多人,本身满嘴仁义道德,自己貌似很廉洁清正。
但是他们的家人,门生故吏,手下的奴仆,却各种借助他的名头,进行为非作歹,仗势欺人,巧取豪夺。
这种情况之下,还能说那人清廉吗?
他清廉个屁!
就是罪魁祸首!
作为帝王,手中要有正常的刀,还需要有一些不太常用的刀。
只有时刻保持手中有刀,才能够让很多人老老实实的听话,好好的干活。
许多人都是贱皮子,不用刀逼着不行。
刀不行了,需要换掉,而不是从此之后不再用刀,这点你一定要记住。
别的不说,只说韩成曾与咱说过的崇祯,这个被忽悠傻了的傻孩子,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那魏忠贤已经是一把用卷刃的刀了,他刚继位时,还没有坐稳皇位。
为了缓和一下矛盾,把魏忠贤解决掉也无可厚非。
他的错误不在杀魏忠贤,而在于杀了魏忠贤之后,还自废武功,从此之后不再用刀。
这种情况之下,岂不是要被那些文人们给活活的玩死?
这就是他最愚蠢的一点儿!
这都是教训,你千万千万要记住!”
朱标闻言,虽然心情多少有些复杂,但还是郑重的点头。
表示自己记住了。
朱标仁义不假,但却不是瞎仁义。
他知道处理朝政,该用一些手段的时候,必须要用一些手段。
尤其是最近一些时间,从韩成这里得到的消息越来越多,受韩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之后。
许许多多原本有违宋濂等人,给他传授的知识,以及为人处事的大道理的认知,他接受起来更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