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细节,还需要反复试验。同时他也想,会不会在任何地方把井管打下去都能出水?能否百发百中?还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他心里没底,需要工人和师傅反复确认调整。
要是真管用,还得赶紧上报,这种提水机,对干旱地方来说简直是一大利器。
厂长问谢大山有什么要求。
谢大山告诉厂长,压水井是孩子做的,他不管,孩子自己做主。
听说是孩子的发明。为了不磨灭发明热情,厂长决定加大奖励额度。
“昭昭小朋友,有什么要求?”厂长,先问谢昭昭。
谢昭昭当时就想着解决挑水问题,没想到这时候竟然没有压水井。
“我希望厂长能给我们家打一口这样的井。”谢昭昭说,这是她最开始的目的。
厂长爽快的答应,“没问题。厂里需要去田间地头不同地方反复试打。到时候我让人,去你们大队进行再次试打。”
谢大山听了,对此非常欢迎。“厂长,你们什么时候去,告诉我,我给你们带路。”
“好,谢谢同志。”厂长还不知道谢大山是李谢大队支书。
谢大山一进来没提这层身份,现在也不好意思再自己提起。
厂长又问江淮想要什么,他认为动脑能力重要,动手能力也不能小觑。
很多创意就是因为,没碰到能把它们做出来的人。
江淮摇头,打井花费大,厂长同意给免费打一口,他认为就够了,“没有,您刚才已经答应给我们家打井。”
厂长也不勉强,把发明送给国家,多好的孩子,机械厂不能白要孩子创意。
模型直接放在机械厂。谢大山带着他俩回家,三人对结果都很满意。
接下来,谢大山每天望眼欲穿,盼着机械厂的人来大队。
机械厂要先准备机具,还要向县里汇报,县里听说后也很重视,特意派一名干部跟着。
这天他们终于来了,谢大山亲自把拉机具的汽车领到村西洼里,并叫来十几个小伙子,在机械厂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开始试打。
过程,师傅们这些天早就熟悉,不同的是,李谢大队没电,不能用电动机而是换上柴油机。柴油机启动后,泥浆突突地从泵口往外涌。因为是新鲜事物,除去干活的人,还来了不少人孩子看热闹。
大伙儿一看这情景都乐了,说:“这玩意儿真神!”
可惜机械厂带来的柴油机太老了,抽了一会儿就出了故障。
师傅们赶紧修理柴油机,修好后,不知怎么回事,不管他们怎么折腾,一直抽不上泥水。
看热闹的人里也有谢昭昭,谢建军说:“怎么还不行?还没抽上水来。”
谢昭昭也盯着井琢磨,忽然想到可能是因为机器坏了,抽水停止,泥沙淤满了管子,马上喊道:“把井管拔出来看看。”
南技术员听见声音看去,发现是谢昭昭。把井管拔出来一看,里边竟然塞满了泥沙。
工人把泥沙清理后,开动机器,还是抽不出泥水来。
一群人围着机器想办法。
泥浆喷出来,证明步骤是对的,出问题是在机器坏了后。
谢昭昭毕竟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她这边刚分析出问题,师傅们那边已经找到问题,解决掉。
为了得到试验数据,机械厂故意抽抽停停,来回捣鼓。一天一夜后,南技术员宣布李谢大队试打成功 。
南技术员善于用心,为了更好的熟练掌握打井技术,确保打一眼成一眼,他把谢大山派去帮忙的小伙子组建成打井队,在大队四个方向的农田里,不断的挪换位置试打,甚至村里都给打了两眼,为了使试打与使用相结合,又让机械厂做了十几套井具,打成功的就直接抽水浇地。
碰见不成功的,南技术员就抱着笔记本仔细研究,寻找原因。
不光自己想,他还带着谢昭昭,但谢昭昭真不懂研究,只能给建议,是不是封闭的不严,是不是和土层有关系......建议给了,再让南技术员分析。
谢昭昭觉得她快要被榨干了,南技术员终于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
南技术员对待研究的精神,她十分敬佩。
因为她做不到,还好国家有这些值得尊重的科研人才。她看见压水井只能想到生活方便,他们却想到把井打到田里,抽水浇地。
南技术员走之前,带人到谢昭昭家给她打了一口井,并告诉她,厂长申请的奖金也通过了,南技术员把两个信封交给她俩。让她俩“好好学习。”
他在机械厂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