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小姐,吃点东西暖暖身子。”丫鬟在外面等着回应,宋影纱把信笺小心收拾好,起身去开了门。
“老爷夫人都吃过了么?”
“没,夫人在佛堂,老爷说他还不饿,交待先给小姐您送来。”丫鬟回答完宋影纱,准备把吃食放在桌上,斜下被拦住了。
“碗给我,我去佛堂一趟。”宋影纱思考了片刻,决定去找唐茹。其实她也可以去找宋大勇,但女人的心思总是要比男人细一些,她想问的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问得出口。
甚至,也许也没有答案。
“刚准备烧热水,小姐您不先洗尘么?这会儿吃完东西,再休息一下就可以沐浴了,时候刚好。”丫鬟也是跟着在武馆待了很久的,加上宋家对下人也没什么架子,都是曾经镖局里镖师们的各种亲戚,主仆之分并没有那么讲究。
“没事,先别添柴生火,我去去就回。”
说罢宋影纱拿着托盘,朝佛堂的方向去了。
安和武馆并不算大,女眷的厢房在最里端的东面,到西边佛堂要先穿过正中央关二爷的祠堂。庭院虽然曲折回旋,但建造得端方有序。
早年并没有佛堂,安和武馆也还是安和镖局。因为她中了毒,又被从鬼门关拉了出来,捡回一条命,唐茹便觉得冥冥中菩萨庇佑,打那会儿开始茹素,虔诚供奉。于是就有了宋大勇拜武财神,唐茹拜药师佛的情形。
到了回廊上,宋影纱便放轻了脚步。佛堂的门虚掩着,还留不少缝隙。从她站的这个地方望过去,里面香烛生辉,映照屋里四面八方明晃晃的亮堂。
博山香炉,点着鹅梨账中香,是一贯清淡宁神的气息。
诵经声低低传来。宋影纱对这个经文十分熟悉,知道唐茹已快念完一部,便在外面等候。
她端着碗,站在光影分界的阴影里,看见琉璃打造的药师佛塑像低眉敛目,宝相庄严。
心口又惴惴不安地跳得更快了。地狱般惨烈的景象不合时宜地重现在眼前,不知为何她竟然想到上辈子最后一个上巳节,哥哥死去时候的样子。
他的身上被锋利的剑戳了很多个血洞,神色却异常平静,用一如既往的温柔的语气,把手覆盖在她的眼睛上,不叫她再看见半点血腥的杀戮。
然而那时的她已经被一剑刺穿了胸口,半个身子倚靠着他,在莫大的恐惧里等待死亡。
她听见哥哥缓慢地吐出每个字,安慰着:“睡吧,一觉睡过去,就是新的开始了。”
透过指缝,在闭眼的那一刹那,她瞧见的哥哥的神情,和今日看见的佛像并无二致。佛祖千人千像,在世间有一张张面孔。
原来,这就叫悲天悯人。
世人之苦,生老病死,红尘俗事。她死了一回,又再次体验一遭。
心事浩渺无人知,但佛祖是知道的吧,知道她是寄宿在这副皮囊之下的一抹游魂。
“阿影,你怎么来了?”唐茹的问询如一阵清风,破了宋影纱的回忆迷障,把她重新拉回此时此地。
“我想和您一块吃芋头羹,还未净口净身,不方便进佛堂里,就在这等了。”
唐茹领着人去了偏房,边走边说:“虽然去了麓鸣山习武,照道理要拜一拜关公爷,但自小你体弱,待会沐浴后,也到药师佛跟前烧三炷香。”
宋影纱点头称是,把碗放在案几上,瓷勺搅动着汤汁,放了红糖的蜜色的水在冬日显得温情脉脉。
偏房里正好摆着冬日里围炉煮茶的器具,红炉沸火,氤氲的热气拂去宋影纱周身的倦意。
“离家八九个月,倒觉得健康顺遂实在是世上难得的福气。”宋影纱慢慢剥着红薯的皮,放到炉具边上翻烤。
“这话不假。我与你爹,押镖几十年,风餐露宿,半生走过才明白这道理。如今没什么事比得上一家人平平淡淡聚在一起更重要的了。”唐茹接过话头,由衷感慨,浅浅尝了口芋头羹,软糯恰到好处。
两人像寻常母女一样聊起了家长里短。
“我去麓鸣山的事情,希望没惹阿爹阿娘生气。”
麓鸣山招纳新弟子的消息传到冀州城的时候,宋影纱正在元大夫的医馆里翻看线装的老旧医书,听到上门求医的江湖人士闲聊比武之事,她当即打道回府,向宋大勇和唐茹表明要远赴山门学剑的决心。
直觉告诉她,错过这次,恐怕再无更好的机会了。
胳膊拧不过大腿,两人虽然答应了让宋影纱出远门,但也安排了武馆里的几个师傅跟着。宋影纱表面应承下来,半路却自己把人甩了,独身奔赴麓鸣山。
“你这性子也不知像谁,自小做的决定就没回头路可走。好在除了被晒得黑点,面色比在家要好点,总归算好事一桩了。”唐茹摇摇头,嘴角却带着一丝笑意。
宋影纱抿了抿唇,装作不经意地开口:“阿娘,我在八岁之前,还生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