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对中国的核计划十分忧心,并决定加大投资来研发自己的核武器,与此同时,正在中国的赫尔也很担心中美之间的谈判,
双方在许多问题上都有着分歧,在谈判中双方唯一达成共识的是中美两方都认为要尊重对方的基本安全保障,美国将中途岛的基地撤走,中国将墨西哥的未来完全交给美国人打理。
中国在谈判中提出了诸多的条件,其中许多“完全不照顾到美国利益”首先就是中国拒绝和德意两国划清界限,不愿意终止对德意两国的贸易,中国甚至不愿意做出部分让步,停掉对意大利的军火援助,中国只愿意口头上表示自己将“完全中立”
而在势力范围上,中国要求整个中东以及自由出入地中海的权利,在西南太平洋上也要美国保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永久中立,双方谁也不在该处驻军或施加不利于对方的影响。
如果答应了中国对中东和地中海的要求,中国将大大增强对欧洲的影响力,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大洋洲国家如果完全保证中立,美国就会失去威胁中国本土以及印度洋航线的基地,如果未来中美之间一旦爆发战争,美国对中国的震慑力将大大降低。
此外,中国现在对开放市场有一些迟疑,这让赫尔最不满,美国人不希望维持殖民体系,就是因为英国的帝国特惠制等手段挡了美国人的财路,本着"己国生产者第一,帝国生产者第二,外国生产者最后"的原则,英国对来自自治领和殖民地的进口商品,给予关税优待,英国限制从帝国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以保证帝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
而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相应享受优惠待遇,对来自英国以外国家的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个封闭的市场让美国的商品无法占据更多市场,让美国人没法从殖民地这庞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而现在中国确实打碎了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但是他们却想走英国的老路将美国人排斥在外,这让美国不能接受。
美国希望中国开放控制下的亚洲市场,允许美国商品进入,而作为交换,美国也会向中国开放美洲市场以及其他的市场,双方通过维护自由贸易。
赫尔在谈判中尽可能地劝说中国政府,他表示战后应当建立一个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中美两国将全球的经济体系整合起来,然后从中获得庞大的收益,赫尔告诉中国政府,他相信只要中美两国联合起来,整合全球市场半点问题都没有,
而通过两国共同分享这个大蛋糕,让双方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未来中美两国通过武力解决分歧的风险将降到最低。
中美两国在为这个世界的未来操劳,远在欧洲的希特勒发现自己目前已经陷入了一个非常不利于德国的局面中。
法国战役后德国的扩张几乎达到巅峰,整个欧洲大陆除了苏俄外已经全部掌握在了德国和他的钢铁盟友手中,特别是西欧的精华地带被德国掌握后,德国的国力有了一个显著的上涨,希特勒原以为正在观望的中美两国将会因为德国的赫赫战功而采取“聪明人的做法”与一个新的强者成为朋友,重塑世界秩序。
但是事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美国政府立刻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气氛,对德敌意越来越高,而中国一如既往地对德国结盟提议表现冷淡,甚至中国总统当着德国大使的面直言“中国政府完全没有和德国结盟的计划。”连之前常见的敷衍都没有,而在与中国官员接触中,德国大使很明显能感受到一种“不相信德国能取得最终胜利”的情绪。
此外中国和英美的外交接触也让德国不安,希特勒法国战役后表示中国对德国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给德国提供多少所需要的资源,而是对美国和苏俄等国的战略牵制,中国的牵制将迫使他们集中大量注意力在太平洋和东方而对德国在欧洲的行动采取克制态度。
虽然希特勒一直给他的将军们打气说美国人不会打仗,不是德国军队的对手,极尽可能地贬低美国,但是作为亲身经历过上次大战的人,他很清楚美国会给欧洲大陆带来怎样的影响,而这也是他一直坚持拉拢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但现在,随着中国和美英两国接触,德国很有可能面对上次大战时的情况,独立面对一个能全心全意插手欧洲事务的庞然大物。
可以说,虽然德国取得了巨大且辉煌的胜利,但其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甚至还有恶化的可能,由于英国拒绝了他假惺惺的和平要求,并坚持战争,不列颠岛完全成了遏制德国向大西洋发展的屏障,德国完全没有办法解除大西洋的直接军事威胁,英国随时可以在美国的支持下卷土重来,
而在西欧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时,苏俄的行动又严重危害到了德国的利益,苏俄在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后就招见德国大使,表视苏俄要吞并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不科维纳省,并警告德国“少管闲事”
罗马尼亚是德国能源心脏,因为英国的封锁,德国只能依赖欧洲的石油资源,如果没有罗马尼亚的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