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拿着新的批条,一脸苦笑的找到了张岚清。
“我辛辛苦苦整理的军需清单,就换来了几个字,自行解决。”
“可以预料,这两位战区长官,都不是能干事的人。想让我张岚清办事,又不给草,那不是白干了。”
将批条扔在一旁,张司令的眉头紧皱。
最近关于旱灾的消息越来越多,他所掌握的地区内,已经出现了灾情。
及时调拨了粮食,暂时稳住。
又安排人手,运水灌溉,能拯救多少算多少。
一旦大规模的旱灾爆发,将会席卷数个省份。他张岚清能够做的,是稳住自己占领的地区,保证更多人可以活下去。
若是旱灾情况愈发严峻,他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救不了所有人。
频繁的旱情并非致命,而是驻扎的军队足够多,需要地方摊派军粮。
养活自己尚且艰难,还要养活这些军阀。
按照战区长官的话说,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我们的,士兵都死光了,那就会亡国。
他只管征军粮,救灾跟赈灾,那是地方的事情,自己不管。
相较之下,张岚清掌握的地盘内,征收在合理范围内。
并储存了一定量的余粮,辅助地方渡过灾年。
人人都有盼头,军人与民众共同抗灾,而非强征乱抢。
四五月份,旱情变得尤为严重,席卷多个城市,涉及千里之地。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军官们还能吃吃喝喝,不受任何影响。
下边人都饿死了,上边还在大吃大喝。
死的永远是穷苦之人,或许死光了,世界也就安定了。
豫东商人们主动带头,号召节约,共抗天灾。
张岚清手下的军队,同样表示出共同抗灾的决心,立马得到了地方民众的支持。
这段时间,清乡剿匪,强化治安,令地方稳定,也让更多人对第五路军产生了信赖。
军民一心,则可克万难。
时任豫省的李培基,为了顾及政绩,并未说明旱灾情况。
使得军粮的征收仍按照往年的标准,强制征收军粮,让本就困难的局势变得雪上加霜。
大家已经缺粮断粮,还得搜刮干净去交军粮,这不是逼人死?
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张岚清不想更多的描述那副人间炼狱般的场景,尽可能的调动手上存粮,积极进行赈灾。
潮水退去,是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第五路军所在辖区内,跑进了大量的灾民,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
有时候不得不下狠心,一旦灾民全部跑过来,上哪去供养如此多的人。
下令封锁黄泛区,任何闯关者射杀。
他的能力有限,掌握的地方有限,唯一能做的,是尽全力看天命。
并安排报社等大肆宣传灾情,以调动国军、各界的救援。
封城,近两个月并不太平。
不少人进出司令部,手上拿的都是有关人命的消息。
王小姐作为商会会长,牵头处理赈灾,也累的相当疲惫。两人公开露面,虽还未宣布,却几乎向属下们表明了,这位就是未来的司令夫人。
“我托人从沪城采购了三万担新粮,近期便能运至豫东,天灾人祸,并非你一人之责。”
“唉,我也是上过战场,见过生死的人。只是感叹多灾多难,令我华夏之人饱受疮痍。”
另外一层,张岚清不想多说。
以山城上下之行径,也正让人知晓了未来的结局,兵力虽多,地盘虽大,却站不住跟脚。
已经丢了民心,则没有未来可讲。
政务之事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日寇频频出动兵力,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清乡任务。
张岚清的部队休整完毕,准备发起新一轮的重点进攻。
目标是徐城与蚌埠中间,那条贯穿南北的津浦铁路线。
更要将兵力渗透到苏中地区,打通陇海路东西的方向。
令兵力横跨三省,瓦解大量的伪军。
先让王姝绮去休息,他命人叫来了孙一虎。
“孙阳跟着吴子志冒头多日,我也听说了,这三个月打的非常优秀。游击队牵扯了大量的日寇兵力,将皖东、苏北地区搅乱成一锅粥。”
“我还听说,伪军不敢出门,日寇不敢出城。出了城就要遭受游击队的伏击。”
“虽不是正面作战,却也起到了极大的牵扯作用,令我感触颇多。”
“如我的手下,也多一批擅长游击的人员,能够深入到后方配合作战,与敌交战时必然事半功倍。”
张岚清拨付一批军资,让孙一虎安排更多人,专门加入到孙阳的部队中。
务必将游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