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首都这次给朱光亚的指示是原子弹研制必须全部稳妥落实人选,氢弹则在保证前者生产配置充足的情况下酌情进行任务分配。
“”
随后朱光亚环视了一圈现场,继续对刚才站起来质疑的那位汪海说道:
“汪海同志,现在你对组织上的安排了解了吗?”
刚刚回过神没多久的汪海闻言,立马胸脯一挺:
“了解了!朱主任,请你分配任务吧!”
“我代表我们421组全体成员表态,不管多艰巨的生产任务都能保证完成!”
看着打了鸡血似的汪海,朱光亚则笑着朝他摇了摇头:
“汪海同志,你的觉悟我很赞赏,不过氢弹研发这种事儿可不是嘴上说几句就行了的。”
“咱们基地里面的物资和设备就那么些,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原子弹生产小组需要的资源,然后再来讨论氢弹部件生产的可能性,这个道理你应该能理解吧?”
汪海原本兴奋的神色闻言霎时一僵,不过最终还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朱光亚的说法确实很现实。
如今221基地拥有的生产设备不多,其中一些精度很高的仪器甚至可能只有一两台。
这种情况下肯定要先统计原子弹生产小组需要的资源,然后再根据余下的设备来讨论氢弹的生产了。
如果剩下的设备多,那么氢弹或许就有同步研发的机会。
但要是剩下的设备少,那么氢弹就只能先生产一些零部件,起爆时间也需要随之推迟。
待汪海坐下后。
朱光亚便又走到了原先挂着原子弹构造图边上,小心翼翼的将构造图收好,并且重新拉来了一块黑板。
接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点火中子源的字样,同时看向了王方定:
“方定同志,老规矩,咱们还是从你这边开始吧。”
“你们研发小组需要多少人手以及哪些设备都先报上来,张郃同志会同步对设备库进行录入。”
朱光亚说完。
位于他左手边一位绑着马尾辫的中年女子也朝王方定点了点头。
她便是朱光亚口中的张郃,一个和《三国演义》中某名将质检器同名的女性,目前负责基地设备方面的调度。
王方定闻言也朝张郃点头回了个礼,随后便认真思考了起来:
“人员的话倒是够了我们原本的9501项目组一共有快二十个人,刚好可以无缝对接中子源研发。”
“哦对了,射线方面的专家倒是可以选派一位,这方面确实是我们小组的薄弱项。”
“射线方面的专家吗”
朱光亚闻言摸了摸下巴:
“方定同志,现在负责串列式加速器射线校准的刘子旭同志怎么样?”
朱光亚所说的刘子旭今年36岁,津门毕业,师从华夏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胡刚复,专业和能力都符合王方定的要求。
王方定此前也和刘子旭打过交道,对于这位同志还算了解,于是便当即同意了朱光亚的安排:
“没问题。”
朱光亚在黑板上写下了刘子旭的名字,继续问道:
“那么设备呢?”
“设备啊”
王方定在很短的时间里其实有少报些设备的想法,但考虑到原子弹的重要性,他还是决定不再“节俭”了:
“朱主任,不瞒你说,我们组设备的缺口倒是蛮大的。”
“首先是那台氦质谱检漏仪,这玩意儿虽然放在我们项目组的实验室里,但实际上平时都是四个小组分着用的。”
“如今要研发原子弹部件,这台设备我们每天的使用时间最少要保证八个小时。”
“另外铀样品靶也必须足量,否则我们没法分析中子源的轰击效果——一个月最少要20克。”
“另外还有有一些抗辐射的液体药品——虽然大家都已经写下了绝命书,但能让同志们多活两年也好嘛。”
听到王方定最后这句话。
徐云又忍不住看向了老郭,问道:
“郭工,方定同志说的绝命书是什么东西?“
老郭转头看了他一眼,低声解释道:
“提炼浓缩铀不是有反射性和危险性嘛,所以涉及辐射、炸药这些项目的同志都会提前征求他们的意见。”
“如果不愿意承受这种风险组织就会委派他们去负责其他研究,如果愿意的话就要写一封绝命书说白了其实就是遗书吧。”
“这种绝命书分成两份,一份是给家里人的话,比如老婆孩子父母这些。”
“另一份一般记着自己的经济情况,一般隔三个月可以更新一次,上头会记着某某同志借给过自己多少钱,或者自己借出去多少钱。”
“六分厂爆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