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房内,朱雄英和朱棣聊着北方的情况和对未来的打算。
不过只是让燕王秣兵厉马,整顿军务,将来对漠北用兵,自己心中的计划还不到说的时候。
“朕将朱寿,桑敬派去北平一带,四叔不会有什么想法吧?”
朱雄英突然问道。
朱棣立马拱手道:“臣不敢!”
朱雄英把淮西勋贵派过去确实没有什么试探的意思。
因为现在的小皇帝大权在握,拥有独一无二的皇权,压根就不怕这位四叔再有什么想法。
历史上朱棣能造反成功,不是他有多厉害,而是建文太蠢。
朱棣依靠八百家奴起兵靖难,从北平打到应天,可见建文蠢到了何等地步。
“四叔!”
朱雄英站了起来,走到朱棣面前,正色道:“以前的事过去就过去了,朕不会再提,也不会因为那些事去刻意为难四叔……”
“朕希望四叔不要心存芥蒂,朕希望的是咱们叔侄之间同心同德,共同打造出一个国富民强,军备鼎盛的大明帝国!”
此话让朱棣大感意外,也十分惭愧。
“臣愿为陛下,愿为大明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朱棣同样严肃道:“如果陛下要亲征,臣为陛下牵马持鞭,鞍前马后!”
朱雄英坦然一笑,说道:“四叔言重了,你是朕将来的征北大将军,朕还希望四叔可以替朕挥师北伐,扬威塞外,将八百里漠北之地收入大明疆土!”
朱棣瞪着双眼,这一刻,他才明白眼前这位大侄子的心有多大。
自己所想不过是消灭漠北的势力,固守长城防线,打下一个太平,至于漠北的土地,实在没有要的必要,而朱雄英的想法竟然是彻底的征服。
“陛下,臣自然愿意,不过,臣斗胆说句不好听的话,漠北之地,遍地沙漠草原,并不适合耕种,而且游牧野蛮,不服王化,想必难以融入中原……”
漠北的情况,别人或许不了解,但朱棣却是心如明镜,长城外和长城内完全就是两种人,两种天地,种地的人永远不会和放牧的一起生活,这不是什么听话不听话,而是两种文化的冲突。
朱雄英摆摆手,继续说道:“四叔的意思朕明白,北方的异族自古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想当年,汉武帝倾尽天下之力发动漠北之战,虽说解决了匈奴,打出了一时的太平,可并没有从根源上彻底游牧的问题……”
“到了汉末,董卓,曹操,公孙瓒,田豫,毋丘俭打的北方异族不敢南下……”
“三国耗尽英雄气,到了晋朝,五胡乱华,到了宋朝,靖康之耻,崖山海战,都是我们汉人的血泪耻辱……”
说到此处,朱雄英感慨不已,继续道:“朕经常研究军事,和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大多都是土地兼并,武备松懈,内忧外患!”
“匈奴灭了,又出了五胡,五胡灭亡又出突厥,鲜卑,还有契丹,女真,蒙古……北方的游牧无论怎么打,都无法彻彻底底的消灭!”
“这个问题,朕思索很久,要想从根源上解决,只有慢慢同化他们,就像当年诸葛亮征服南中一样!”
“但前提是,要先打服他们!”
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圣人,他将中原的儒家文化,农耕文化传播到了南中之地,让当地蛮族对汉王朝有了归属感,为天下一家,团结和谐作出很大的贡献。
诸葛亮治南中,是历史上中原同化异族最成功的典例,而朱雄英则是想效仿诸葛武侯的策略将来经略漠北。
考题虽然不一样,但答题思路却是相同的,可以抄,但不能完全照抄。
但朱雄英心中也明白,这一切太过理想化,不过,凡事都要试一试,经略漠北之事绝对不是几句话就能做到的,还要具体谋划一番。
朱棣终于明白了,说道:“陛下深谋远虑,臣自愧不如!”
朱雄英笑了笑,说道:“经略漠北之事,朕来,打仗的事就交给四叔了,马哈木,阿鲁台这些人野心极大,大明和瓦剌,鞑靼残余势力早晚有一战!”
“臣一定辅佐陛下肃清沙漠!”
朱棣郑重的说道,其实这也是他心中的夙愿,但这话他心中只信一半,于是试探着问道:“不过,陛下,晋王之勇远在臣之上,何不让晋王挂帅,臣甘当副手!”
相比较自己这个燕王四叔,皇帝还是和晋王三叔更亲啊。
“四叔真的这么想的?”
朱雄英似笑非笑的问道。
“臣不敢隐瞒陛下,说的都是心里话!”
朱棣面不改色的说着。
朱雄英呵呵一笑,你隐瞒我的事还少啊,别人不知道,我可是门清啊,你燕王是最欢忽悠人的。
什么你把朵颜三卫借给我,四哥与你平分天下。
什么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