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刚放亮,我就起床了。每日的早课是必须要做的,弯腰,压腿,仰卧起坐,俯卧撑,做着做着后边的人多了起来,疯狗,鸿达,后面招来的五个,没想到连把子,狗娃,巧儿,珍珍都来了。我打太极拳,一群都跟着学,疯狗,鸿达竟然学得有模有样了。我练飞龙拳的时候,只有疯狗,鸿达一起练了,其他人只能观看和鼓掌了。以后必须教他们了。
吃早饭时一问,原来,这一伙儿已得爹爹同意,今天都要去胭脂峡游玩的,爹爹为巧儿,珍珍还雇了一辆驴车。
太阳初升,晴空万里,院里的柳枝上新生的柳叶嫩绿嫩绿的,几只燕子在柳枝间飞来飞去的筑着新巢,心情一片欢谕。一帮碎娃欢呼雀跃,打闹追逐着出了院门,汇合了善诚,一起向崆峒书院走去。
穿过西门”来远门”,越过干沟河,路边的麦田里泛着绿光,小麦开始返青了。几十只羊在堤梗上吃草,牧羊人跟在后面吆喝着;远处田野中的树木一片片的,有绿的,有红的,还有灰的,和更远处村庄里的袅袅炊烟相映衬,构成一幅辽阔壮美的田园风景画。我已沉醉其中,不由大喊一声:壮哉!大美渭州!美哉!我的家乡!
一路打打闹闹,步行一个小时多点,走了大概十二三里,折向北行二里多,大约九点左右,到了泾河南岸。泾河水面不宽,滩涂很大,河水清澈,浪花飞溅,粼粼作响。一座木桥直通北岸。过桥北望,一座座高大的房屋掩映在红花绿荫之中,崆峒书院到了。
崆峒书院据说建于唐末,五代时吐蕃占据平凉时遭到过部分损毁,但书院的文脉一直没断过。宋后,历任渭州知州都不同地投资修缮和扩建,尤其是曹玮知渭州后,不仅州里出资,还号召大家族,地主,商贾和部落首领出钱出力,大力营建,使书院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崆峒书院坐北朝南,整体建在一台缓坪上,占地面积一百多亩。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个超级大广场,用青砖铺成的大路直达院前山坡台阶,广场四周植满松树,东,西,北三面修建了一圈廊柱式马厩,此时的马厩里已栓了十几匹马,还有一些牛,驴,几十辆马,牛,驴车停在马厩不远处,三三两两的人正往山上走去。
停好驴车,我领着大伙沿阶而上。石阶五六米宽,两边修缓坡,再往边上植了几排马尾松,郁郁葱葱。一百多个台阶走完,白墙青瓦,绿树掩映,露出青色屋顶的书院令人神往,一饱眼福之心由然而生。
三间中间高两边低,官帽屋宇式院门高大气派,红门金钉的中门紧闭着,大门上方正中黑底金字的巨匾上,柳体“崆峒书院”四字熠熠生辉,骨力洞达,把文人的傲骨表达的淋漓尽致,名家大碗的手笔就是不同凡响。两个边门进进出出的人有说有笑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拾阶而上,穿过右边门,砖铺的地面干净整洁,迎面怪石叠成的假山高高屹立,假山上流水潺潺,叮咚有声,汇入石砌的大池中,有几个少年在池边指指点点。疯狗鸿达一伙呼啦一下向池边跑去,接着就传来狗娃的惊叫声:哥快来,这个涝坝里有鱼,大红鱼。
看就好好看,一条鱼而已,大惊小怪地喊啥,一副土鳖样,丢人不?我只得大声斥责,咱是土鳖不假,脸还是要的,别丢人行不?
巧儿也骂着,狗娃不服气地翻着眼。我只能说,大伙看是看,别胡喊乱叫了,再不听话,下次不领了。
转到池畔,怪石嶙峋,水清见底,十几尾三四斤重的红鲤,花鲤,黑鲤在水中游曳,确实罕见,惹人喜爱,引起喊叫不足为奇。移步假山后边,看见一根粗毛竹从北台地下引出,搭在石山上,想必后山有一处水很旺盛的山泉了,这水是用毛竹引过来的。北方有佳泉者,皆风水宝地也,看来此言不虚。
从假山东侧出来,环视一周,绿树成荫,东西两边的厢房映在其间,互成风景。沿东侧石阶向上,缓坡路看不见尽头,路西侧林间,青瓦白墙,红色门窗,三间一栋的斋室不知凡几,百年书院,底蕴丰厚。再往北,地势渐增,杨,槐,榆等杂树越多,东边小山上一亭立于山头,一条石板路蜿蜒而上,几个怂娃喊叫着冲了上去,我只能跟在后面。
到亭中四望,豪情由然而生。南面太统山高耸入云,南塬塬顶象神仙画了一道起伏不大的曲线,延伸着映入东边的天际;东眺渭州城墙挺拔耸立,虎踞龙盘,矗立远方。俯瞰一块块麦田整齐排列,生机盎然。脚下的泾河象 一条玉带,泛着银光,飘向远方。
我不由自主地随着此起彼伏的喊声叫了起来:嗷,嗷嗷!
下亭往西,穿过成栋的斋室,到书院西边。靠山的是操场,有三五十人四处张望着,交谈着。向南到了书院的办公区了,一座精巧的四合院。人声鼎沸,我该去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