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府和郭家来人了。
在天津的码头包了一艘船,请两位小姐回去京城,王妃徐氏不好再留。
一路千里走运河,舟车劳顿,担忧护卫不周,徐氏派出了王府的大管家和侍卫,还有嬷嬷和丫鬟。
王府大门的街道上,停了一排马车,二十余名骑手在后面等着。
管事媳妇们围着王妃,有几位本来就是徐家的人,随王妃陪嫁到燕王府的。
朱玉英,朱月贵四姐妹,恋恋不舍的与徐妙锦和郭彩莲两位姑娘告别。
郭彩莲头上戴着一支玉簪子,身后的丫鬟抱着丝织金边披风,小姐说不穿。
徐妙锦还不是多年后敢拒绝朱棣的勇敢姑娘,小女孩舍不得姐姐,眼圈通红一片,眼泪一颗颗掉下。
徐氏也含着眼泪,已经留了半年,实在没有理由再留了,安抚着徐妙锦。
“不哭不哭。”徐氏抚摸着徐妙锦的小手,安慰道:“大姐明年跟你老子写信,让他送你过来。”
郭彩莲乖巧的立在一旁,偶尔偷偷看眼门内,忍不住的失望,可还是盼着。
“姑奶奶,时候不早了,怕耽误了今日的行程。”徐府来的老嬷嬷,上前笑着说道。
老嬷嬷是徐府的老人,从金陵时候起就入了徐家,脸面大,徐家又放心,所以把接小姐的差事,托付给了她。
徐氏勉强露出笑容,连她小时候还被嬷嬷带过。
“去吧。”
“呜呜~”
几位小姐越发的掉眼泪,最小的朱智明肩膀耸的一下一下,时不时抽泣两下,好不伤心的模样。
徐妙锦和郭彩莲告别了徐氏和几位小姐,在丫鬟的搀扶下登上马车,缓缓进入了车厢。
随后嬷嬷丫鬟们纷纷坐上后面的马车,管事见差不多了,于是高声说道:“启程。”
“嘚嘚嘚。”
马蹄踩在石砖,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就是轮子压过石面。
朱玉英四姐妹,手里捏着丝巾高高举起,向离别的姐妹们挥手,徐妙锦和郭彩莲坐在一辆车。
车窗口,露出两个小脑袋,粉嫩的脸庞还可见到泪痕,一直到看不到了,才收了回去。
“回吧。”
徐氏叹道。
随后,乌压压的一群人们,转身进入了王府,街道不久也恢复了安静。
……
朱高炽做事不喜欢等,能马上做的立马就会做,需要等待下的,到了机会也会即刻去做。
后世身份低微,只要做事情,无论大事小事,基本上属于等的那一方。
所以对于等待,朱高炽非常的厌倦。
因此今日早早地,他就拜见了朱棣,说出了新的想法。
“军户经济合作社,要从主导的地位,变成辅助方,鼓励卫所自己成立经济养殖场,以集体合股的方式,军户经济合作社负责大方向和技术上的指引。”
“同时鼓励军户成立小工厂,成为中华重工的产业链下游企业,促进工业的活跃性。”
朱高炽把章程双手递交给朱棣,朱棣接过来看了眼,觉得有些不太理解。
“中华重工当下做的不错,为何突然诞生这种想法,看上去有些画蛇添足。”
朱棣不了解朱高炽的想法。
很多事情的做法,朱棣都无法理解,特别是新事物的诞生,他完全没有头绪,想都没有想到过。
“这可不是小事。”
朱高炽笑道。
“咱大明的生产模式,以农户自给自足,自己种植桑麻田,自己织布缝衣。”
“军户同样如此,卫所自己承担军队开支,不足的由朝廷补足,例如布匹。”
“在宋朝许多的行业,在咱大明以服役的模式取代,例如城市中的收粪夫,打更人等。”
“有利有弊,利处是让朝廷付出的成本最少,弊端则是对经济消极。”
朱棣听得仔细。
老大的道理,因为说的通透明了,所以常常能说服人,加上他每次的成果,让人无法反对。
最让朱棣有些暗叹的是,老大每次准备的新事物,提交的章程非常全面。
全面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事事都有考虑到,朱棣想到的问题,老大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法,还有更多朱棣没有想到的问题,老大已经写得明明白白。
“大明兴立,百废待兴,外部环境恶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此策算是良策。”
“当时商品经济水平低下,国家的商税显得微不足道,并不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依托的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这种背景下,与外界贸易可有可无,国内经济完全可支撑国家运转。”
“现在北平发展工业,取代传统的生产模式,那么解放思想和人口,则是必然之事。”
朱高炽没有担忧朱棣会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