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的事。
一件接一件,答案已经明了,根本不需要查。
此时。
应天府的天气已经寒冷。
朱元璋的身上又开始痛了,从腰部,背部到颈部传来的阵阵疼痛和恶心,放在普通人身上早已痛不欲生。
唯独朱元璋。
面色如常,人们看不出他的心情。
他不但继续坐在榻上,而且还在听取奏疏,按部就班的处理国事。
大多数的国事有前例可循,有规章制度,朱元璋可以快速的做出批复。
可有些事需要琢磨。
甚至让人为难。
“当初工部支持的那家蒸汽机工厂黄了,至今就没有开起新的一家吗?”朱元璋不满的问道。
“回圣人,没有。”
李道信脸上也纳闷不已。
这件事虽然跟他不相干,但是他知道圣人留心,所以对这些事派了人盯着。
“为什么?办家工厂就这么难?”
“办工厂不难,但是北平的蒸汽机已经流入江淮地区,那边卖的蒸汽机价格很便宜,新开的工厂竞争不过,开一家关一家,也就没商人开了。”
都说朱元璋打压商人,不懂经济。
甚至清朝编制的明史,说大商人沈万三为朱元璋修城墙,朱元璋嫉妒沈万三之富,谋害了沈万三家族,把沈万三流放云南。
可谎言终归是谎言,只要认真去调查,立马露出马脚。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沈万三至少已经死了十二年,更不提云南还要等洪武十四年才收复。
清人根据民间传说来编造的此段记录。
而民间传说还讲沈万三得道成仙去了呢。
而且大名鼎鼎的开中法可是洪武朝制定的。
这种商业手段之精明,源头起于宋朝,连宋朝都忽视了,没有引起重视,
但是在明清两朝大放光彩。
商人得利,边地得粮,地方得人口,各方获其利,正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真谋国之至计也。
朱元璋对于经济之道是有一定认知的,但是达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
所以朱元璋明白了应天府的蒸汽机工厂为什么失败。
“而且最近有许多旧的蒸汽机流入各地,让蒸汽机的价格越发压了下来。”
“许多商人采购蒸汽机,会优先去抢购旧的蒸汽机。”
朱元璋忍着阵阵刺痛,苦思其中。
“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朱元璋的脑海里,突然闪过这样一段文字,来源于报纸。
这段话经常出现在报纸上。
“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威力。”
朱元璋无奈的摇头,“此子构建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外人无法琢磨透彻,实在是非人也。”
“看来应天府想要学习北平的工业模式无法成功。”李道信故意说道。
朱元璋露出笑容。
“天下哪里有不成功之事,只要不放弃,保持心中的坚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朱元璋不认为应天府的工业发展不起来。
只不过需要时间而已。
甚至可能没有北平那么快,毕竟少了那孩子。
但是只要走下去,必然就会成功。
就像当年。
天下豪杰辈出,他还是个乞讨的和尚。
可又如何呢。
只要坚定不移的一直走下去,终归会走到心中的目的地。
“你最近多盯着他们,看看他们会做什么。”
“也盯着北平,也看看他们会做什么。”
朱元璋要看看。
李道信领命而去。
……
在被朱棣呵斥了一顿后,朱高炽就把权力交还了回去。
不还不行啊。
本来就是朱棣借给他的权力。
自己真正的权力,目前还是中华重工,以及中华重工影响的势力。
不过父子毕竟是父子。
没有想象中的严厉处罚,朱高炽屁股一拍,轻描淡写的去了大兴,连世子府都没有回。
后面的事情就让朱棣去头痛,朱高炽已经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了清楚的判断。
朱高炽底气十足。
难道还有爷爷杀孙子不成?
既然不杀,最后总不是让朱棣来教训自己。
这些年来。
朱高炽早就不怕朱棣了。
不是因为权力,而是因为父子之情。
朱高炽就没想过朱棣会把自己怎么样。
没有剥夺中华重工,这才是朱高炽真正在乎的,已经说明了朱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