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原本的中华文明,并且恢复的程度,远不如宋朝时期。”
“那么太子殿下引导的工业化,就是大变革时期,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之所以大明能进步这么快,又如太子殿下所言,中国自古以来高度的发达,已经积攒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和社会风气高度。”
“需求则是进步的动力。”
“因此太子殿下从洪武二十五年,首先从市场需求入手,造就蜂窝煤并推广,并发明抽水用蒸汽机,又用社会资源分配模式提高人们的收入,乃至创办军户经济合作社,稳定农业的同时,又增加农业人口的收入,还保障了军力的强盛。”
“结合当下太子殿下监国,乃至这两年的改革,其实围绕的仍然是需求。”
“在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手段下,可以创造需求,才是真正强大的地方,只要创造出了需求,那么社会的资源,就有动力往这个方向去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中,人口迁移历来是劳民伤财的大事,南方的开发和发展,数次因中华为难之际,大量人口南下才有今日的南方。”
“而太子殿下从需求入手。”周承志忍不住笑了起来,说了几句俏皮话,“折腾官员们,折腾商人们,不过是让人们在国内不要太安逸。”
“既然内地不安逸,逼迫官员和商人们去边疆,去海外,以此推动百姓们的迁移,可见太子殿下类祖之风,从人性入手,先让老百姓们喜欢上,然后再来制定规则。”
“而不是用规则和法律,强迫百姓们做事,太子殿下之仁德,让人叹为观止。”
周承志感动的说道。
小时候。
还是世子的太子殿下,在周承志心里只有个印象,人们都说好日子是世子带来的,随着自己的入学,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以至于今日开始研究起太子殿下提出的那些理论,越是研究这些东西,越是感叹起太子殿下的心意。
以人为本。
四个字太子殿下从来没有忘记。
亲贤者,远小人。
施德政。
太子殿下做事,正如先贤们所言的圣君!
太子殿下从来不吹嘘自己,以至于人们往往忽略,可周承志的心里,太子殿下的形象越发的光辉起来,如此的圣君,他们何其有幸啊。
后面的话,博士们面面相觑,忍不住看向赵胜。
好嘛。
这就是你们这些号称的理论家?说好的理论,怎么教出来的弟子,拍起马屁如此不要脸?
太子殿下又不在北平,用得着吗?
赵胜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这回是真心的。
马屁拍的这么响,众人最后全部同意,给予周承志的结业。
国子监的博士和教谕们,能到的基本都都到了。
北平国子监的园中。
五六百名年轻的国子们,坐在草地的椅子上。
主事立在台下。
台上是北平国子监祭酒。
场合庄重而又喜庆,不少国子们的家属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场地上至少两三千人,家属们比国子们还要兴奋,脸上满是荣光。
“曹端。”
主事大声的唱道。
一名三十岁出头的学者,文雅的走上前去,先后向人行礼,最后站到了祭酒前。
祭酒祝贺了此人。
随后慎重的送给对方一块玉,那名学者认真的接过,挂在了腰间。
台下响起了掌声。
“此人是谁啊。”
“年龄这么大。”
不少的家属好奇的问道。
因为国子监的制度,所以毕业的年龄并不是统一的,也不是读完了国子监就能结业,还需要经历实践和答辩两个步骤。
结业除了赠送挂在腰间的玉佩,君子之意。
还会在国子监和礼部登记入册。
但是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二三岁,像此人三十岁的模样,的确是独一例。
“他啊。”
“他是曹端。”
有位年轻的国子,兴奋的说道。
听他的语气,就知道他有多么推崇那位结业的国子,果然,他大声的说道:“曹端是我们国子监有史以来,公认的大家。”
人们越发的疑惑。
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听过他的名字,而且三十岁才结业?
祭酒在台上和曹端说了几句,下面的人听不清,只见到曹端点了点头,随后祭酒大笑,曹端弯了腰行礼,然后才下台来。
见状。
主事才唱下一个名字。
“周承志!”
不久。
上百名结业的国子们,重新在台下,一起向导师们行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