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习惯了。
官员们也了解学者的为人,此人的确有才能,眼光独特,能为他们带来新的角度,所以没有人打断学者的发言。
学者畅快的说道:“契约关系的盛行,也成为这一时期民众间财产关系,和商品关系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
“社会民众基于宋朝社会赋予其“编户齐民”的身份,均纷纷地参与到契约规制下的社会生活中。”
“在当时,凡是自愿订立契约关系之民众,从客观来看,均处于独立当事人的地位,在契约中,无论其身份的高与低,贵与贱,他们都是以独立、平等之人格参与进来的,都是国家的一等齐民。”
“契约关系成立之后,民众之间也只是暂时形成了一种短暂的契约经济关系,他们之间并没有十分紧密的人身依赖关系,促进了在人格上,他们是平等的。”
“这就是宋朝社会的核心本质,正是基于这种人格上的平等,使得宋时期,社会民众之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使其呈现出追求平等的社会契约精神,这也是宋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太子殿下经常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宋朝的物资文明的基础强盛,但是在精神文明上,某方面有短板,造就了外部军事的失利。”
“正如太子殿下曾言,万事有利有弊,而宋朝高度的物资发达,已经为宋朝的武力失败埋下了因果。”
“就和明初时期,太祖皇帝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其规模巨大,而如今太子殿下监国,督促百姓移民,反而成为了最难的问题。”
“这就是万事有利有弊,既然百姓们有了人格,人格上平等,而我朝越发的富庶,没有百姓愿意离开内地,那么以往朝廷最容易办的事情,却在我朝成为了最难办的事情。”
学者一边根据事物的表象,一边做出自己的判断,全然不顾身边人们的想法。
不少人平静了下来。
尚书吕震就很不开心。
太子殿下有些方面做的并不让人满意,可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又太合自己的口味,例如在权力方面的限制。
皇权的权力太大了。
一言可以定生死,可以推翻社会达成的规矩。
很多人嘴上不说,内心是有想法的。
不然北平的新学,还有最近兴起的兴学,为什么日益强盛?因为符合社会潮流,人们内心的期望。
百姓们不希望头上有作威作福的官员。
官员们也不希望头上有个可以随意定生死的皇帝。
在这点上,吕震认为太子殿下做的非常不错,可以引导社会方向,甚至按照自己的心意,让朝廷跟着改变,唯独不能破坏规矩。
规矩是什么?
规矩是社会各方面经过试探和妥协,最后达成的平衡与默契,大家遵守规矩,保障了秩序,从而让社会保证了稳定。
一个稳定的社会,是天下人的希望。
百姓们希望的是安居乐业。
只有强者,才会希望乱中牟利。
尚书的神情,不少人看在眼里,也就没有人捧着学者了,学者说了半天,没有人附和自己,讨了个没趣,失去了兴致,没多久也就离开了礼部。
“送去文华殿吧。”
礼部尚书吕震见诸人都没有了问题,最后向人说道,旁边的吏员们点点头,各自上前把舆图收拢起来,装入盒内。
“周先生一向口无遮拦,部台见笑了。”
有名与学者关系不错的官员,上前开口缓和说道。
礼部尚书吕震并没有生气。
相反。
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社会的舆论,都迫使吕震大度。
明朝的社会风气,并不是清朝的社会风气。
清朝讲究尊上。
主子的一套,已经说明了一切。
同样的打杀奴仆。
后者是主子杀奴,法律上不过是罚银等规定而已,一个是“义父”杀“子”,不光法律上会被惩罚,道义上也会被舆论所谴责。
例如早期民间煤矿不上报,矿内有各种违法的事情。
有这些现象,不代表法律支持煤老板,只是因为经济依附关系的原因。
宋朝的人格平等社会现象,被部分人故意曲解为宋朝与士大夫治天下,如果用这个标准,那么就不能双标,后世西方同样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明朝因为前朝的历史惯性,虽然提出恢复宋制,但是朱元璋又在大明律中规定,允许特定的功勋使用奴仆,在小范围内,制造了人格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在皇宫内,仍然存在主与仆的关系。
但是到了清朝,这个关系放大到了社会,各地的满城等,全方位的制造了人格不平等,最终根植了深深的辫子精神。
可以说宋亡以后,古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