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正是出于格物致知,以良知为准绳,知行合一的个人思想水平。
很多人认为是吃亏,活在诸多无利可图的计较之中,可却没有想过别人活的坦荡,只在乎自己在乎的,不为外界表物所动,并不是从利益角度出发。
道德从来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社会的需求表现。
不同社会经济阶段,就会有不同的道德需求,例如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已经有了小市民阶层,开始出现女性读书的少有现象,而有些地区却在流离失所,千里无人烟。
众人揣摩太子殿下的心意,袁容笑道:“少年郎之间的胡闹罢了。”
朱高炽摇了摇头。
他并不是为了贺宽儿子打断同学胳膊的事情辩解,错了就是错了,社会之所以这么大的反应,是因为他们希望英雄的儿子也是圣贤。
朱高炽看来这并不好。
治病救人才是对的,就目前社会上的舆论,恐怕贺宽的儿子自杀以谢天下,才符合大多数人的期许,简而言之,看热闹不嫌事大,满足他们追求的精神感动。
这些都是小节,朱高炽的目光看向了徐辉祖。
朝廷需要稳定。
军权是一切的基础。
那么勋贵就是离不开的产物,否则军将会成为军阀,光用文臣也不行,会导致文武失调,形成宋朝的格局。
勋贵在唐朝被消灭,兴起的军阀割据,宋朝为此杜绝将领做大,没想到勋贵却又在明朝复兴,就是因为宋朝失败的原因,给了后人弥补的措施,只是呢,土木堡之变,导致勋贵的中坚力量扫之一空。
新的勋贵力量没有得到恢复,文官们靠着自己的本事,发现不需要勋贵也能打胜战,加上文官是竞争出来的,而勋贵是世袭出来的,种种的原因,导致大明勋贵势力下滑,也就是平衡破坏了。
最后又导致太监势力的复起,万事有因。
但是皇室离不开勋贵。
没有勋贵支持的皇室,最后都会成为虚设。
哪怕是明朝中后期,两京的兵权,仍有不少控制在勋贵手中,才有了大明皇权的稳定,只是地方上的兵权,大半落入文官阶级的手里。
思来想去,朱高炽决定启用徐辉祖。
袁容的威望和资历不够。
徐增寿虽然忠心父皇,可比起徐辉祖又有很大不足,至于别的勋臣之后,虽然有部份得到重用,可毕竟关系不如徐家。
开年后,房宽病逝了,经过和父皇商议,决定让徐辉祖暂代中军都督府之职。
朱高炽需要摸一摸徐辉祖的态度。
“太子殿下所言,与往日万事有度颇有类同,思量其中,蕴含了大道,可谓是不变之准则。”徐增寿喜笑颜开,看不出年轻时风流倜傥的模样。
人都是会变的,徐增寿也变了。
朱高炽反应不大。
身居高位,身边的人说真话的越来越少,每个人说的话,都要想了后又想,索性只说好话,说无关紧要的话,那些能做实事的官员,具备的素养太高。
一个能做实事的官员,他的内心必定是强大的,需要脑海里相匹配思想的内核,才能让他做出不符合常态的举止。
朱高炽略过了徐增寿,眼光落到徐辉祖身上。
众人为之一静,皆感受到太子殿下有话要说,并且对象是徐辉祖,一旁的徐增寿,下意识的屏住呼吸,盼望的瞧着自己的大哥。
哪怕是抱着不为外界所动的徐辉祖,也感受到了一股沉意,情不自禁的打起精神。
“当年军户地位低下,就算朝廷重视,却也没有阻止这样的现象,乃至于民间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军户,生怕自己受到牵连,万一哪天朝廷需要,自家因此而被分成军户。”
“这是因为利益,毕竟军户要劳动,还要承担打仗,立国之初给予的优待,已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落后于社会,所以从北平开始,我大力提升军户的地位。”
“如今军户的地位升了上来,可对于军户的管理,也成为了江山最重要的国事之一,所以五军都督府很重要,关乎社稷之根本。”
众人的目光随之看向徐辉祖。
徐家果然底蕴深厚啊。
虽然皇后已经不在了,可徐家仍不能小觑。
不日。
徐辉祖领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在京城各家派人登门祝贺徐家家主的时候,北平的报纸也减少了七妹的报道,他们母子的生活归于平静。
北平工农中学的学生们,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先民墓区祭奠先烈们。
墓区旁有一座道观。
十五岁的贺虎,早就没有了往日的调皮,重新回到学校后,经历过一次沉痛的打击,贺虎变得安静了,和以前桀骜不驯的外在判若两人。
当来到贺宽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