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也不是汉唐在世界的三分之一占比,而是宋朝的百分之四十的占比。
也就是说来十个人中,有四个是汉人。
从元朝开始,汉人在世界的占比,每朝都在下降。
所以元朝是个分界岭。
元朝以前,汉人在世界人口的占比一直在提升,元朝之后,则一直在下降,明朝是个拐点,最高比例恢复到了百分之三十五,可很快又下降了。
清朝时期人口虽然暴增,世界人口同样暴增。
因为世界获得了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很多人说美洲高产农作物并不是清朝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属于罔顾事实的说法。
因为美洲高产作物在世界的普及,导致清朝和世界的人口都开始暴增,世界人口从五点六亿增长到一八零零年的十亿,到一九零零年更是变成十七亿,世界人口也足足增长了两倍多。
清朝最大的缺点,是没有跟上世界的发展,导致东方文明落后于西方文明,乃至后世中华民族仍然要为此付出弥补的苦恼。
否则西方有胜利者不被指责的名言,东方也有成王败寇的说法,清朝也不至于成为很多人痛恨的对象。
朱高炽又翻遍了学者们送来的调研报告。
除了各地产业的冲突,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是新生人口的占比。
北平的学校都供不应求了起来,更不提其他的地区,解决学校的问题,不光是大明的税赋承担不了,就算大明拿得出这笔天量的资金,也没有这许多的教谕。
还不提满足这些新生人口所需要的资源消耗,以及新生人口长大后,对社会产业的冲击和新的生计需求。
不能解决这些现象,当十年后问题集中爆发,就不是朝廷可以解决的难题,也就是又陷入了死循环。
以大明的人口体量,西方的殖民道路是走不通的。
唯有生产。
殖民让西方富裕了起来,可让西方文明强盛的,是他们在殖民地建立的生产,特别是美洲地区,大量西方百姓们通过生产,兴起的一个又一个的城市,才是他们的根基。
想到后世发展的道路,朱高炽脑海里,有了一条关乎大明未来的新的计划。
——
“以波隆多罗阇为首的军官,仿造我大明的军队,编练了一支新军,不过规模不大,大概只有两千人,可是此人在暹罗威望很高,连国王也支持他。”
杨士奇说道。
南洋最大的问题,除了缅甸就是暹罗。
大明禁止暹罗吞并素可泰王国,可暹罗方面趁着的大明西征的时期,仍然彻底吞并此国,让大明在南洋的威信大失,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对暹罗动兵的呼声,朝廷的声音并不小。
相反。
面对高起的战争意志,反倒是太子殿下极力延缓,如果不是太子殿下,大明的军队早就踏上了暹罗王国,哪怕暹罗王国表现的很恭敬。
包括高丽南王,乃至倭国等。
大明内部鼓吹战争的将领并不少。
朱棣有些为难。
不光是南洋,帖木儿汗国的旧势力也开始卷土重来,从加滋温和伊斯法罕等地区,骚扰马什哈德地区,并且规模越来越大。
看来这些年的时间,这些势力不但没有消亡,在西方还获得了很好的补给,敢于试探明军的统治。
加上明军在当地推行新的教化,地方的矛盾并不少。
要不要重新西征,朱棣一直在考虑中,只是有些事情耽误了,特别是皇后的离世,让朱棣很是伤感了不少,最近才走了出来。
如果要对南洋动兵,暹罗并不是小国,需要投入不少的精力,以防战败的危险。
特别是战争后的治理。
长子很是不同,他注重治理,而不是一味的征服,导致朱棣有许多的顾忌。
打仗必须要有收获。
哪怕是西部也是如此,挤也要挤出水分来。
所以这些年来,大明的动兵每年都在发生,特别是出征塞北地区,收复交趾之战,以及万里之遥的西征,更不提“小规模”的战争,例如出兵协助倭国大内氏,出兵琉球匡扶王室等等。
可大明的发展,不但没有因此停下来,还保证了民间百姓的生产。
其实大明的现状,朱棣已经很满足了。
不知道为什么。
老大仿佛被什么未知的烦扰困扰着,在朱棣看来,实在是有些杞人忧天了。
不过朱棣有时候又会思考,是不是老大看得更远,看出了未来的忧虑,所以才有如今的焦虑呢,反正老大的心思,朱棣猜不透。
犹如北平的时候,谁也没有察觉军户制度的隐患,唯独老大看了出来,认为军户制度已经有了破产的苗头,所以从军户制度入手,改变军户的生活状况。
老挝的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