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武侠修真>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684章 大明是什么样的呢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4章 大明是什么样的呢(1 / 3)

在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一到二年的战争时间里,大明的经济发展并未受到阻碍,反而因为战争的远离,内地得以保持了稳定的秩序。这种有利的环境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的条件,许多行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明施行片井制度已经有几十年之久,大明农夫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勤劳、朴实,成为了社会的楷模。

农夫过得很体面,是体面人。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严苛的土地政策,又导致大量的小户农民无奈离开土地涌向城市。

对于这些人来说,加入大明工局是最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大明工局的待遇最优,背靠朝廷,提供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除了大明工局,全国性的大商行也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这些商行规模庞大,业务覆盖全国各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许多人通过在大商行工作,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成功。

还有就是小商行,以及常见的去帮助亲人的生意铺子上干活。

爷孙三代人在一家商行办事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大明对倭国的战争胜利,全国百姓欢腾无比。

在这个背景下,工民联合部开始发出通告,鼓励百姓们迁移海外,开拓新的天地。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打破这个传统并不容易。

尽管如此,利益才是永恒的,是人性最迫切的需求。对于那些愿意冒险、追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人来说,迁移海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海外开创一片新天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其实就是能分地,成为庄园主,过上体面的生活。

俗话说叶落归根。

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传统是很难打破的,光这四个字就能让人们在死的时候,还想着回到家乡。

但是利益才是永恒的,是人性最迫切的需求。

迁移海外去当庄园主,是世代享福的福报,没有人会拿传统出来喊着反抗,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因为新奇事物的诞生而下意识的抗拒,甚至因为恐惧而远离,到了今日没有人还会拒绝。

加上以前工民联合部编号的名录,

主要以东南沿海的百姓为主,然后逐渐内移。

大明人口虽然急剧增加,可是土地上的人口却没有更密集,除了那些大城市外,乡间的人口反而越来越少了,虽然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可是留下来的人同样过得滋润。

乡间的树木越来越多,荒草也一日长过一日,内地早已不多见的狼竟然都开始出现了身影。

狼是聪明的动物,不会靠近人类的村庄,既然出现了,说明当地有了更多的猎物,什么兔子,山鸡之类的,有时候走道的人也能遇见。

万事有利有弊。

人们偶尔能抓到些野物,可是也遭受野兽的威胁,虽然野兽最大程度的避开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但每年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意外。

安逸多年的社会,反倒是警惕了起来。

那些内地的军户子弟们兴起了像边地军户子弟一样的打猎风,定期约好一众人去周边巡逻打猎,把乡村周边的野兽驱赶走。

乡村里的人口变少了,而大城市的人口却增加了。

城墙也不再修建,修建城墙的力气还不如用来修建公车轨道,修建城墙的民力足够修建一条完整的公车轨道,京城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两百万。

根据朱元璋规定的传统,锦衣卫每日会把京城市井之间的消息整理成册送入皇宫,其中包括物价,以便皇帝能了解京城百姓的民情和经济情况,进而做出相应的决定。

两百万人口的京城,史无前例的庞大。

锦衣卫包揽了许多的人材,其中也有招募了从报行兴起的速画师,具备又快又真的画出眼前的事物,朱高炽和内阁大臣等对接完后回到东边的厢房。

不久后儿子朱瞻基也跟了过来,见到父亲正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册子。

朱高炽看了些物价,以及民间的消息,视线在最后的角落停留的时间最长,锦衣卫们把好消息自然是大写特写放在最前面,恨不得写满整本,唯独不好的消息只用三言两语描述并放在最后面。

每年会有很多人来到京城找生计,晚上的时候在郊区搭个棚子,一家人在棚子里生活,白日的时候则进城工作,十几二十年下来郊区变成了市区。

原来的市区自然是有规划的,郊区则没有规划,等郊区变成了市区,再来规划的时候,发现早已经无处下手。

这些普通的百姓们能改变自己阶层的非常稀少,但是靠着自己的辛劳和大明的发展,手里有了余钱的还是有不少的。

有些人搬离了无序穷困的棚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