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5月5日,马普港。
海军司令薛有福带着一队海军士兵来到南华造船厂接收他们的新式舰艇,同时也要对新舰艇进行试航测试。
郑廷襄满面笑容的迎了出来,薛有福同这位老同学寒暄了一阵,然后他们一行人进入了船坞之内。
船厂泊位上停泊一条长全长58米,宽3.8米,高6米,浑身漆黑形似雪茄的潜艇。
这艘舰艇是“巡海级”潜艇的首艘舰,并被命名为“巡海夜叉号”。
薛有福一行人站在岸边,听郑廷襄介绍潜艇的数据。
“这艘潜艇的水下排水量495吨,采用双层船壳,内壳是钢制的耐压艇体,保证潜艇在水下活动时,能承受与深度相对应的静水压力。
外壳是钢制的非耐压艇体,不承受海水压力,内壳与外壳之间是主压载水舱和燃油舱等设备。
这台潜艇装备了2台900马力的强劲柴油机和1台300马力的蓄电池式电动机,水面航速10.6节,水下航速4.6节,续航力3500公里。
在这艘最新式潜艇的基础上,国防委的总装备处上报了改进型的设计图。
通气管可以帮助潜艇能够在水下航行时,柴油机正常运转。
而潜艇下潜时内部的呼吸问题,总装备处的设计员只能提供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高压氧气瓶。
航程大大增加的同时,还能搭载34名官兵。
东俄战争中沙俄海军就把他们设计的“海豚号”潜艇用在了实战,只是这艘潜艇因为汽油挥发发生爆炸导致此舰沉没。
这艘潜艇搭载的武器也大大增强,鱼雷数量提高到8枚,分别放在艇艏4具457毫米鱼雷发射管和4个外置吊架中。”
潜艇自从达芬奇提出概念后一直经历着缓慢的发展,到了19世纪潜艇的发展越来越契合实战需要。
这份设计图只是在英国人的基础上做了简单修改,加宽加长。
尤其是内燃机的发明,是以各国在汽油机上面开始发力研究,实验证明汽油机成为潜艇的动力源完全可行,因此许多国家纷纷采用汽油机充作潜艇主要动力源。
总装备处的设计员十分听话的在潜艇上加装了一根粗大的通气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装置重要性,只是习惯性的服从石委员长的命令而已。
……
石委员长看过之后,提出在这艘潜艇上实验一下“通气管”的设计,以此保证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柴油机也能工作。
……
而汽油机内燃机又无法解决汽油挥发性问题,这就导致了潜艇的研制陷入了停滞。
……
同时把动力换成了南华最新研发出的大功率柴油机,总体上来说还是可以的。
法国、英国和美国也都开始潜艇的研制工作,但是汽油机也有弊端。
这样一来,柴油机既可以给潜艇提供动力又能给蓄电池充电,大大增加了潜艇的续航能力。
由于南华国一直扣着柴油机的发明专利没有发布,是以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海洋大国都没有找到替代汽油机的动力源。
高压氧气瓶的弊端有两个,一是搬运不方便,二是内外舱气压变化后很容易发生破裂。
1904年南华国同英国人谈判中获取了英国潜艇的研发成果,并从他们手中拿到了一艘“霍兰6”型潜艇。
石委员长看过报告后,指示总装备处想办法开发一种可以持续产生氧气的设备:给出的方向是“氧气生发板”或者“氧烛”。
这两种解决办法中,“氧烛”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化学中可以采用催化分解氯酸钠做成的“蜡烛”,特别适合于作化学氧自救器的启动装置。
氧烛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钠,加热到300摄氏度就能够分解产生氧气和氯气。
这些反应中的副产品氯气,可以与活泼的过氧化钡等物质反应被吸收,再次产生氧气。
理论上一支“氧烛”能让40个人呼吸1個小时,由于会产生高温,氧烛也有照明的作用。
至于“氧气再生板”需要长期攻关,不过有了石委员长的指引,总装备处有了研发方向,他们的研发工作就是走了捷径。
……
听完郑廷襄的介绍,薛有福兴奋的点了点头,“多谢你了,老郑。”
郑廷襄呵呵一笑:“先别着急谢我,咱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艘潜艇的性能究竟如何,我们还需要实验。
现在你的人可以上艇试航了。”
薛有福点头转向身后,对着少尉军衔的年轻士兵喊道:“蓝如龙。”
蓝如龙今年二十岁,正是南华一代,他之前是炮艇艇长,在马普守卫战中经受过磨炼。
又在去年同二十多个士官一起去英国船舶学院进修过一年,学习过专业的潜艇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