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武侠修真>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299章 减租减息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9章 减租减息(2 / 3)

登州到辽东的贸易是朝廷批准的,而且朝廷很快尝到了海运的甜头。

比起路上运输,海运的损耗更小,而且一次运输的量也更大。

如今辽东的军械、粮草、衣,全部都在登州转运。

松江府的衣甚至有时候都不用换船,直接北上辽东运货就行了。

江南的船,在登州将布换成盐,再从山东拉回来。

各种辽东的特产,比如毛皮、人参这些,也都出现在登州的码头上,这些东西在江南都能卖出高价。

另外一些船队,则是将江南的丝绸运送到福州,这条航线已经几乎捆绑了整个江南的丝绸行业。

一个证明就是,在嘉靖四十年倭寇动乱严重的时候,江南的丝绸销量几乎打了骨折,现在江南的士绅们更关心福建的平倭进展,甚至比福建人还要关心。

唯一的好消息是过了春节,已经有琉球船只靠港,一些去年挤压的丝绸已经开始换成银子。

福州水师新军开始给琉球朝贡商船护航,福建那边又开始收购丝绸了。

一南一北两条贸易路线,让上海缉私总团的码头成了下金蛋的鸡,成了当地官府和南京六部都垂涎的香饽饽。

为了保住这个港口,苏泽也用了不少手段。

比如在长江口又会出现一些“倭寇”,这些倭寇会恐吓从其他港口出发的船只,也会故意在长江口航行,让南直隶上下都不敢裁撤缉私总团。

另外一个就是苏泽也和江南的大家族合作,和他们谈比较低廉的港口价格。

这些大家族也想要自己修建港口,比如松江府徐家就在崇明岛上修建了码头。

可没想到,去年十月份突然涨水,将徐家的码头给淹没了,徐家在崇明岛的投资损失了很大一部分。

而且这些大家族也发现,一个又安全,又能停靠海船,又能不被海上风浪影响的码头,是多么稀罕的地方!

很多家族在江南的海岸线寻找了一番,发现只有上海这个疙瘩地方是天然良港。

这苏泽的眼光也太毒辣了!

最憎恶苏泽的徐家二公子,也承认苏泽是个奇才!

而且港口建设和港口管理,同样也是一个技术活,有时候自己建造码头,似乎还没有租用码头划算。

这么一下来,松江府徐家和太仓王家,甚至南京的几位国公,都成了上海码头的合作伙伴,苏泽几乎是免费让他们靠港,还提供在长江口的护航服务,反倒是将上海这个重要的港口牢牢把握在手里。

不过这些江南豪绅也算不上是全无烦恼,随着工坊的规模扩大,雇工之中也出现了新的对抗力量。

比起农民依赖于土地,对地主的压迫不敢反抗,雇工的反抗频率要高的多,斗争的烈度也要高的多。

最近在江南声名鹊起的雇工领袖孙卫,年后就在江南组织了一次五千人规模的纺织雇工停工活动。

孙卫的停工抗议时机非常好,就在福州航运通畅,各家纺织工坊开始动工完成订单的时候。

停工潮直接将这些工坊主给打蒙了,孙卫领导各家工坊的雇工代表,和工坊主谈判,要求增加待遇,减少工作时长,增加保护工人安全的劳动保护用品。

最终孙卫的停工活动取得了胜利,整个江南的纺织工坊的雇工都涨了薪水,但是工作时间不减少,劳动保护用品也由雇工自备。

但这也是不错的成果了,孙卫在《警示报》上连写了三篇文章,介绍停工活动的合法合理性,涨薪的必要性和斗争经验,《警示报》这三期的销量成了至今为止发行量最高的三期。

这段时间,整个江南文化圈的最大新闻,就是孙卫在《警示报》上这三篇文章,以及工坊主王元庆在《警示报》上的两篇反驳文章。

王元庆和孙卫都是天工书院的同学,从天工书院毕业之后,王元庆继承了家里的纺织工坊,并且用水力骡机将自家的工坊做大做强。

王元庆和孙卫是好友,但是两人在立场上日益针锋相对起来,这样的论战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王元庆虽然也号召工坊主给雇工加薪,提高待遇,但是他是站在儒商道德的角度上讲的,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提倡和建议。

而江南的读书人,在茶馆在酒楼在书院中讨论的,也从风雪夜逐渐转到了工商道德这个议题上。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自从《天工开物》发行以来,原本手工业发达的江南地区,更是被点燃了一把火。

看过书的地主,都开始尝试兴办工坊,毕竟《天工开物》上那么多的产业,赚钱的路子还是很多的。

能够读书的人家,大部分也都是薄有家产的,很快这些家族发现,和收租子不同,开办工坊,还真的要有点本事的人来做才行。

在农耕经济时代,地主只需要在家里躺着收租就可以了,要对付的就是自家的佃农,需要做的事情并不多,家里的儿子只需要安心读书就行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