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笔陆子龙计划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选择,他不统一要求。
作为从信息化时代穿越过去的人,他知道文字发展的最终规律。
孩子们不论选择使用哪种笔书写,只要书写的是中国的汉字,就能够将中华文化一代代传递下去。
砚台的制作费时费力,现在部落石匠主要是制作“球形石弹”和参与制作青铜器箭头和打造武器。
陆子龙现在也不打算把自己宝贵的族人浪费在制造砚台上。
他让陆有瓷烧制了许多直径5厘米陶瓷碟子充当砚台。
无论是选用毛笔还是鹅毛笔都需要用墨和纸,所以墨和纸是他制造的重点。
造纸和造墨是一个比较精细的活,得有专人负责。
陆有瓷给他推荐了一个叫“树皮”的小伙子,这个人手脚灵活,学习能力很强,现在是陆有瓷的得力助手。
陆子龙给这个小伙子起名叫“陆宣纸”。
现在能够获得陆子龙起的名字,已经是部落族人的一种荣誉。
族人们现在都希望获得“鹿神”赐予的名字。
陆子龙为了将赏赐名字作为一种奖励和荣誉保留下来,因此他现在已经不轻易给族人起名字了。
陆子龙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宣纸制作的电视节目,里面介绍了古代纸张和墨的制作方法。他现在依然还记得墨和纸张制作的步骤,于是陆子龙带领鹿宣纸和十几个工匠按照电视节目中的方法开始制作墨和纸。
古代制墨主要工序有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等。
陆子龙为了造墨,浇筑了2个巨大的铁锅,并专门在部落山洞外面搭建了一个大厨房,在厨房中搭建了2个巨大的灶台。
一个灶台只烧松树枝,另外一个灶台烧的松树枝上涂抹些动物油脂。过一段时后,铁锅锅底和灶台内壁就积满了厚厚的一层烟灰。
将这些烟灰从锅底和灶台内壁刮下来放入铜盆中,就得到松烟和油烟。
当然燃烧时要严格控制火候、出入风口,掌握收烟时间,才能保证烟的黑度、细度、油分、灰分每次都一样,因此这两口大锅做的食物也都很单一就是煮肉汤。
将收到铜盆中的烟灰和鱼皮胶混合,加水鸡蛋清,熊胆、蛇胆等用文火熬,充分搅拌,使烟料和胶合料达到细腻均匀的程度,制成坯料。
陆子龙制作了十多个长10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的模具,将坯料压入墨模,塑造形状。
最后将这些塑造形状后的配料晾干。
晾干的初期,墨要不断翻转,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自行恢复平整。
晾墨环境的温度、湿度要也要严格控制,风大、阳光直晒、过分干燥都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匀,以致产生碎裂纹。
另外,温度过高也不好,会使墨出现霉变,影响墨的质量。经过晾晒后,墨就做成了。
陆子龙命人在工坊区建造了一个独立的造纸车间。在车间中造在地面上用青砖搭建了一个长10米,宽3米,深1两米的水池(纸槽)用来抄纸。
我国古代造纸多用麻,做成麻纸。麻有苎麻和大麻。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外国称之为中国草。
大麻也是我国古老的麻种之一,俗称“火麻”,外国称之为汉麻。但是现在陆子龙没苎麻和大麻,他只能制作草纸。
陆子龙带领陆宣纸他们从“木制品加工队”收集了大量的榆树皮、柳树皮,以及其他韧性较强的树皮,又收集大量的芦苇、乌拉草等,将这些收集到的原料进行切碎、晾晒处理;
接下来他对这些原料进行纤维的分离。
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碱性物质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纤维原料分散成纤维状,由于现在已经是深秋,自然沤浸速度太慢(这个过程至少需要100天以上)为了加快造纸速度,陆子龙直接采用了蒸煮法。
他将打碎的原料拌入烧碱(陆子龙在制作肥皂的过程中已经制作出来了),放入铁锅中蒸煮,经过碱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除去。树或草的纤维被分离出来。
然后将这些煮烂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状,为了增强纸张的韧性和对纸张漂白,在这些捣烂后的原料加入少量的鱼皮胶,用适量的水调配,使纤维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再倾倒入纸槽里面。
然后用细木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木帘上形成一层纸膜。
这道工序在造纸过程中是最费力的,抄纸的工匠站在纸槽旁重复着舀水、抬起木帘。另外,捞纸时还得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重纸又会太厚,完全凭工匠的手法。
接下来。陆子龙他们将捞过纸浆的木帘倒盖在一块平直的大木板上,然后移开竹帘,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
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