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闺蜜说起自家孩子,就有说不尽的话,崔夫人听说老友膝下有十多个孩子,大多是庶出,嫡出的只有二子一女时候吓了一跳,同时心里把儿子骂个半死。
她就知道男人不管大小,办事都不靠谱!裴家那么一大家子人,这嫡嫡庶庶的,孙女要是嫁进来,日子还真不知道怎么过呢。
萧铮一辈子都没纳妾,连个伺候的通房都没有,她跟前一直清清静静的,她也希望孙女将来找的人家也是清静人家,即便做不到一辈子不纳妾,也不能跟裴家似的。
裴家老太爷这么多庶出,家里孩子一定都习惯纳妾了,裴璋就算现在不纳妾,将来看了兄弟都纳妾,他能忍得住?崔夫人心里已经对裴璋存疑了。
不过想着十娘婚事波折,她还是不动声色地打听说:“这么多年你也算熬出来了,我记得你孙子很有才名,是个好孩子。”
朱夫人听到孙子,脸上微微露出笑意,“你说的是阿璋吗?我倒不是自吹自擂,他真是个好的,他打小就在我跟前长大的,我就没见过比他更贴心的孩子了。”
崔夫人听得若有所思,她是知道闺蜜脾气的,她不轻
易夸人,能得她这么夸奖,显然裴璋这孙子很得她心意,她追问道:“你这孙子定亲了没?”
朱夫人斜了崔夫人一眼,戏谑道:“怎么?看上我家孙子了?”
崔夫人也不隐瞒,落落大方地说:“我家孙子孙女都该说亲了,你家孙子孙女也是说亲的年纪,正好我们两家凑凑,说不定我们能当个亲家呢?”
朱夫人听得心动,“要不我们找个机会,让几个孩子一起见见面?”这也算大型相亲会了,若是有看中的孩子,能和萧家结亲是再好不过了。
朱夫人是知道萧家往事的,也知道萧家大房和二房不和,不过即便二房没了国公府的牌子,萧铮也是正三品的高官,萧清也是年少有为之人。
下面两个孙子也不是败家子,萧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朱夫人算盘打得很精,要是能把孙女嫁到萧家就好了。她看中了萧家男人家风好,身边清静,但凡疼爱女儿的人家都会喜欢这样的人家。
崔夫人痛快的一口答应:“行啊,你看何时方便,我们带孩子出来玩玩,我最近住郊区别院,那里地方大,让孩子玩得地方也多。”
“那行,我明天就
带孩子去玩。”朱夫人也不是急着给孩子们相看,她是想出门松散松散,来京城后她就没出过门。
京城人多,即便是官宦之家,居所也不会太大,裴家也不是京城坐地户,在京城只有两座房产,不像萧家在京城繁衍生息,即便将来分家,手头也不缺别院房子。想到这里,朱夫人越发坚定了要跟萧家结亲的念头。
崔夫人见朱夫人绝口不提裴璋的亲事,就知道裴璋是没定过亲的,她不由暗暗困惑,连亲祖母都说裴璋没定亲,为何萧珩会说他定过亲了?
崔夫人存了一肚皮疑惑回了别院,看到翘首以盼的儿媳,崔夫人也不卖关子,将今天的事说了一遍,末了疑惑地说:“会不会大郎记错了?”
陈氏笑着说:“大郎君公务繁忙,偶尔记错也是正常的。”
萧珩是真记错了吗?他当然不可能记错,裴璋的确是定亲了,而且他这门亲事还是他母亲给他定下的,只是这事只有裴璋父母知道,裴璋本人和祖父母都不知道,所以裴璋和朱夫人都没提这事。
这事说来就话长了,裴璋的父亲是裴璋祖父母的长子,裴璋祖父外放时,裴璋父亲年
纪还小,是以他和母亲留在老宅伺候裴璋的曾祖母,裴璋的祖父就外放当官了。
夫妻父子两人直到十年后,裴璋曾祖母过世才团聚,那会裴璋的父亲年纪已半大不小了,当时裴璋祖父恰巧被贬在边关,一家人虽团聚了,可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等裴璋父亲到了成年的年纪,裴璋祖父也没能回京,是故裴璋父亲娶的是当地大族的女儿,而不是京城或是河东老家的世家女。
裴璋的父亲和母亲感情很好,但朱夫人并不喜欢这个外族媳妇,她觉得这媳妇就是一个不懂规矩的蛮夷,因此在裴璋母亲生下裴璋后,她便将长孙接到了身边抚养,没让儿媳插手长孙教育。
裴璋父亲因这事对妻子一直心存亏欠,认为母亲过于固执,妻子和长子母子分离,因此妻子说要把娘家侄女送给儿子时他一口答应了。
两人之所以没跟父母说,倒不是说他们想先斩后奏,而是这说定的表妹本也没想当裴璋的正室,她只是想当个妾罢了。一个妾而已,裴璋父亲估计家中父母和儿子都不会反对,是故也没说。
这事京城没人知道,萧珩也是听萧清说想把阿玥
说给裴璋,派人去打听裴璋的情况,才了解到了这事。他知道二房肯定会去找朱夫人确认情况,但这事朱夫人也不知道,所以他派人送了一份信给萧清,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清了。
萧清看到侄子送来的消息时,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