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安县城不大。
格局呈标准的四方形。
像一枚棋子般坐落在东西两座大山之间,横在青阳官道之上,凡是从青阳官道上通过者皆或从南门进北门出,或从北门进南门出。
一人一进一出便会收10枚铜板。
一车货物经过还会多收10枚铜板。
秦环这些本地人一般可通过身份牌免费入城。
不过这次有县令的大旗,马车一路不停,连身份令牌都没有看即免费入城。
县令几人的马车离开后,秦环站在原地看着四周街道辨认方向。
城门口是往来必经之地,算是绥安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往来行人络绎不绝,有茶摊、小吃摊、还有叫卖各类小东西的地摊、还有县衙专门给外地人设立的宣讲处:
“只需一个铜板!茶水无限续杯!解暑必备~”
“卖绥安特色墨~卖绥安特色墨~黑到令人发指,一块顶十块咯~”
“县公报、府公报、州公报、大周报~来看咯~”
“往来行人请注意:进入绥安县城请不要动武,文明出行……”
站在原地看了会儿。
秦环转身朝着记忆中画院的方向走去。
绥安县城被青阳官道从中间隔成东西两区,后来即分称为东城,西城,被称为两山一道夹一城。
画院坐落在西城靠近青阳官道的位置。
因其乃是九大衙门之一,一院二司六部中的一院。
地位相当重要,且负有教化引导之责,所以划给画院的地很大,足有二十多亩,学子五千余人,是西城最大型的建筑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进入西城不久,那块记忆中熟悉的门匾便出现在秦环眼前。
画院到了。
白墙灰瓦,朴实无华。
大门左右乃是画院“大夫子”写的对联:
进门莫问功过
出门且看对错
秦环进门后先去与画院门房打招呼,算是签个到,签到之后信息会同步给画院各夫子,以便夫子们安排教学管理。
随后,他又跑去信驿处写信。
信是写给大哥秦伯望的,不然他见自己被衙役带走,恐会着急上火。
画院的信驿处比画院外的信驿处便宜很多,一封信只需一枚铜板。
于是秦环索性给了家里一封,又给了工部一封。
花费两个铜板。
做完这些,他便转身往画院夫子处走去。
画院共有几十名夫子,大夫子即类似校长的角色,他要去见的这位是负责自己所在的甲字五班的夫子之一,刘夫子。
甲字五班实际上共有三名夫子教学。
一则教书典经义。
书典经义就是教人道理,类似四书五经。
一则教基础画工。
基础画工就是教你画画。据说画工的好坏是神迹司分配工作时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决定着月俸的多少。
一则教找寻己路,即这位刘夫子。
大众普遍以找寻己路视为核心,于是甲字五班的学子便以刘夫子作为核心,隐隐使刘夫子有了地球学校班主任的感觉。
沿着廊厅来到后院刘夫子的宿舍。
其大门上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刻着一个“在”字,代表这刘夫子正在家中。
于是,秦环上前轻叩三下大门。
随后学着记忆中的样子,恭敬的站在门口等待。
不多时。
一个衣着朴素,留有尺长花白须的布衣老者打开了大门。
见是秦环,老者苍老的脸上浮现出和蔼的表情,随即侧开身子,示意其进门,并问候道:“致远,你可是休假结束?”
致远,是原身秦环给自己起的字。
字号这些东西,实际上本朝已经不提倡使用,因为在文化领域,本朝皇帝李肃元提倡的是尽可能删繁就简,降低门槛。
不过,这刘夫子是三图境神迹图修行者。
现年已经有一百八十九岁,乃是从上一朝就活着的老人。
所以,他教的学子都会特地起个字,照顾这位老夫子。
秦环进门作揖,语气谦恭:
“是的,致远休假结束,特来向夫子问好,另有几个问题想向夫子求解。”
“很好,看来致远此次回乡收获颇多,前路应当快要定下了。”刘夫子关上门,慈祥的笑着将秦环带到旁边的蒲团上坐下。
刘夫子的宿舍内陈设简单。
即一张床,一张小方桌,一个衣柜。
两人围坐在方桌四周的蒲团上。
秦环闻言直接伸出右手将神迹图展示给刘夫子看。
刘夫子看到掌心居然是神迹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