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泽湖附近,距离这里只有二百里路。如果我们能和他们汇合就有九万人了,还怕什么明军?”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豪迈和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李自成摇了摇头说:“不能动他们,他们得防备明军的水师。如果明军从长江进入运河再转到洪泽湖最后到达淮河那我们就危险了。”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决绝和谨慎,仿佛已经对战局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时又一个探马进来报告说:“襄阳传来急报李岩、马宝和红娘子在承天战败后又在襄阳战败襄阳已经失守了!现在他们退守新野而马宝则下落不明。”消息如晴天霹雳般震撼了军营,士兵们的脸上露出了惊愕和不安。
李自成沉默了一会儿后说:“他们应该固守城池的怎么轻易就出击了呢?”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责备和不解,仿佛对李岩等人的决策充满了质疑。
郝摇旗解释说:“固守的话就没有退路了所以他们才选择出击的吧。”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和惋惜,仿佛已经看到了李岩等人的困境。
李自成叹了口气重新审视了一下地图然后问道:“我们围攻凤阳多久了?”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和焦虑,仿佛已经对这场战役产生了深深的厌倦。
“快二十七天了。”士兵的回答简洁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对战役的漫长和艰辛的感慨。
“城里的细作传回来的消息准确吗?”李自成再次问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精光,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准确粮食只能支撑一个多月了现在估计只能撑三天了。”士兵的回答让李自成的脸上露出了振奋的神色。他知道,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凤阳城即将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在扬州府管辖下的高邮州附近,那片广袤无垠的水域上,大名鼎鼎的高邮湖宛如一面明镜,映照着数万大明水师将士的英勇身影,气势之磅礴,犹如天际涌动的乌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新任援剿总督吕大器,身姿挺拔地站在一艘战舰的船头,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仿佛心头压着一块巨石,显得心事重重。
前任总督丁魁楚的战败被俘,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太子朱慈烺,在那风雨飘摇的时刻,听从了史可法的建议,毅然决定提拔吕大器接任这援剿总督的重担。然而,吕大器却并非那般急于功名之人,他初时推辞不受,言辞恳切:“如今局势混乱,领兵打仗,实非明智之举。文官带兵,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真正能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他怕的,并非战死沙场的那份荣耀,而是死后名声受损,遗臭万年。吕大器,这个注重名节胜过生命的文人,甚至上书太子,自曝其短:“臣酗酒、贪财、好色,实不适合此职位。”然而,太子只回了两个字:“已阅。”
吕大器苦笑一声,那声音里夹杂着无奈与苦涩:“好一个‘已阅’!倪元璐这家伙,真是害苦我了!”他不敢直接责备太子,但言语间对老师的不满却溢于言表。说完,他转身进了船舱,留下一道孤独而坚定的背影。
船舱内,昏黄的烛光摇曳,映照出几张或凝重或轻松的脸庞。漕运总督朱国弼、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大厂教提督刘肇基,以及华瑞奇麾下的水师副将李士元,皆静坐于此。吕大器对李士元尤为信任,这不仅因为李士元曾是他的部下,更因李士元那份对战争的敏锐与果敢。
“各位,知道怎么布阵吗?”吕大器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船舱内的沉寂。众人面面相觑,皆是一脸茫然,唯有李士元胸有成竹,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朱国弼皱起眉头,不满地说道:“这不是吕大人的职责吗?大人不说,我们怎么知道呢?”刘孔昭也点头表示赞同,一脸的不悦。
吕大器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转身看向刘肇基,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吕大器最看重的便是刘肇基与李士元。刘肇基,辽东将门之后,世袭指挥佥事,战功赫赫,手下虽只有千余人,却皆是精锐之师。
刘肇基看着吕大器,拱手坚定地说道:“吕大人放心,刘某此战定当身先士卒,撤退时则留在最后,若有违抗,请大人按军法处置。”他的声音铿锵有力,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决。
吕大器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又转向李士元。李士元毫不犹豫地回应道:“大人有令,末将必定遵从。”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吕大器的敬仰与忠诚。
得到四人的承诺后,吕大器微微一笑,那笑容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意。他走到桌案前,取出四张纸,分别放在众人面前。那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军令状的内容,字字沉重,句句如铁。
“这是什么?”四人拿起纸张,借着烛光仔细查看,脸上的表情各异。
朱国弼先是皱眉,然后咬牙,最后把纸往桌上一拍,看着吕大器愤怒地说道:“吕大人,这是什么意思?”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不满与质疑。
吕大器笑着反问:“有什么不妥吗?”他的笑容依旧温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