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历史军事>罗马,你妈喊你去打仗了> 第20章 征战萨莫奈(二)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章 征战萨莫奈(二)(1 / 2)

罗马军团在考迪乌姆山谷遭遇惨败后,决心厉兵秣马,发誓要在下一场交战中击败萨莫奈人,洗刷耻辱。另一方面,罗马元老院也制定出新的对策,决定通过修路这一再简单不过的办法来对付萨莫奈。因此一场上至元老院,下至平民士兵的针对萨莫奈的统一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罗马大道又被称为四方大道。要修建这些道路,罗马人必须先规划好路线,扫除路线上所有的障碍物,包括树木,草地和矮小的山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湖泊和过不去的高山还需要考虑绕道。另外再用石碾子将路面夯实,再在路面上均匀铺设石头,再将处理好的泥浆灌倒进石头缝隙中,再加入些许金属材料来加固路面,直到路面宽阔平整,然后再在主干道两侧依次再修建两条人行道和排水渠,保证道路畅通无阻,且路面不会积水。考虑和设计都堪称完美的罗马大道,就这样被罗马人陆续铺设到四周通往罗马的各大城邦之间,形成了罗马版的古代高速公路,保证罗马军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任何一个城池,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商贸的流通和罗马公民的出行,刺激经济的良好发展,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罗马修路的本意还是为战争和征服的土地服务的。

罗马就用这种方式在各大殖民地和殖民城邦之间层层推进,不仅在自己的领土上广泛修建道路,保证各个地区的道路通畅,之后每征服一个地方,就建立殖城邦地或者营寨,然后用罗马大道将它们串联起来,在罗马的统治区结成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彻底掌控被占领区的城邦和人口,让他们在反叛之前都必须先考虑罗马军团会不会先于他们拿起武器抵抗前到达。罗马错综复杂的道路网就像大数据中的复杂社交网络,每个城邦就是一个社交节点,道路则表示节点之间的联系通道,将整个罗马国土都牢牢掌握在手里,将每个殖民地和城邦和罗马城都紧密联系到一起,就像手机上的通讯录,每征服一个地区就将该地区的所有城邦和建立的殖民地纳入通讯录中,到时候想打谁就能立刻打谁。罗马就这样以殖民地为钉子,大道为铁链,将意大利半岛上的城邦和据点统统连接起来,这就是后世著名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至此,当有人问起意大利半岛哪个最喜欢织网,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是罗马,而不是头顶的蜘蛛。正所谓,要问修路哪家强,意大利半岛找罗马。罗马知道自己的短板是山地战,有了之前谷地被伏击的前车之鉴,罗马军团不再深入萨莫奈腹地和核心山区,而是不断通过在附近修建殖民地和连接彼此的大道来封锁萨莫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张大网。萨莫奈就算再后知后觉也意识到罗马已经通过修路和筑城包围了他们,于是萨莫奈人立刻召集部落联盟大会,制定了对付罗马的办法,由最强的四个部族首领共同推举一个统帅来指挥接下去的战争。

公元前314年,双方停战协定到期后没多久,萨莫奈军队就和罗马军队爆发了战争,双方决战于塔拉齐纳。这是一个一面临山,一面环水,中间是开阔地的战场。双方主帅在这个地形上,受到高山和湖泊的限制,都无法采用战术性迂回来发动奇兵,克敌制胜,只能依靠麾下士兵的勇猛和战意。双方士兵都是老对手了,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罗马士兵时刻都记着几年前眼前的萨莫奈人是如何羞辱自己的,当时敌人嘲讽的神情和羞辱的举动还历历在目,罗马士兵当即大吼一声,似乎要将这几年压抑在心中的怒火都发泄出来,如同巨浪般扑打在萨莫奈人用盾墙组成的坚实的岩壁上。

由于罗马士兵战意高昂,萨莫奈人引以为傲的盾墙没有坚持多久就出现了裂痕,不少位置出现了缺口,士兵也纷纷被愤怒的罗马士兵杀死或者打倒在地,盾墙也随之坍塌,被源源不断的罗马士兵攻破。此战罗马军团并没有采用三列阵线,而是让所有士兵,不管以前所处哪个阵线,都各自寻找机会上阵杀敌。一方面是为了让士兵释放这几年积压在心里的怒气,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多点开花来打破萨莫奈人牢固的防御阵型。

事实证明指挥官的决断是正确的。在罗马军团从多个方向无差别地怒击下,萨莫奈人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可以说是从第一次战斗到目前罗马人发起的最凶狠的搏杀。罗马人的短剑不断从四面八方刺来,甚至罗马人都不用盾牌护住自己的身体,直接腾空跃起,居高临下地劈砍自己的盾牌,或者直接冲上来用尽全力击打劈砍自己的盾牌或者盔甲,完全忘记了短剑是可以刺的,直接把短剑用出了斧头的感觉。罗马人这次彻底疯狂了,心中的屈辱和想要复仇的执念让他们忘记了平日里的训练,只依靠本能的勇敢和机械性的劈砍来迎战敌人,想方设法将敌人置于死地,似乎只有杀死对手才能让身上的耻辱消解。

萨莫奈人抵抗了一阵后,也渐渐被罗马人不要命的狠劲给震慑了,尽管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但是在面对罗马人如此舍命的强攻下也终于露出了败象。当萨莫奈人越来越多的士兵死在罗马人的攻击下,先前密不透风的盾墙也成了千疮百孔的破网,根本无法抵挡罗马士兵厮杀。在指挥官无奈的撤退命令下,终于全线溃败。罗马人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