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世界也是一样的。
虽然它很难达成,但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我们才能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引领华夏走向繁荣富强。
这篇文章,陈景恪已经很收着写了。没有抨击任何思想,连影射都没有。
只是单纯的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并用诸子百家,以及古之先贤的事迹做为论证。
告诉世人自己不是胡诌的,而是根据先贤思想事迹推导出来的。
并且还承认无法达成,只是希望能给为政者提供一个参考。
确保不会引起世人的反感和抨击,更是为了避免过早刺激到理学。
他希望能借助这一篇文章,引导世人来思考,大家需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接下来有相关的投稿,他会利用自己的特权,挑选几篇刊登出来。
如果没有相关投稿,他就化名写几篇刊登。
以此来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
等到参与的人多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多了。
他再推出大同思想。
到那个时候,即便对大同思想不认可的人,也会忍不住来翻阅。
只要他们愿意翻阅,就足够了。
理论成熟、论据完善的大同思想,会给他们深深的上一堂课。
这就是陈景恪的计划,堪称四两拨千斤。
方孝孺与人肉搏完全不同。
当然,陈景恪也没忘记方孝孺。
这份报纸上面,刊登了好几篇唯物论的文章。
这是朝廷举办的期刊,此举可以说将朝廷对唯物学的态度,明明白白的摆在大家的面前。
而朝廷的态度,最能左右读书人的选择。
毕竟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自然是学习朝廷支持的学问,才能更好的做官。
当年汉武帝并没有禁绝百家,他只是给儒家开了后门,允许儒生优先出仕。
然后诸子百家就纷纷消亡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文章,满满当当的写满了十大张纸。
大致翻看了一下内容,陈景恪就问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成本如何?”
解缙回道:“第一期总共刊印了五千份,成本在四十五文左右。”
陈景恪眉头微皱:“贵,太贵了。”
解缙反驳道:“已经很便宜了,同等内容的书籍,要好几百文钱。”
陈景恪说道:“但书籍只需要买一本就可以了,周报要经常买。”
“四十五文看起来比书便宜,但一年算下来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解缙无奈的道:“已经将成本压缩到最低了,再便宜就赔钱了。”
陈景恪摸了摸手中的报纸,说道:“这个纸质量太好了,换成草纸。”
解缙惊讶的道:“啊?这……草纸质量太差了,怎么能用来印书呢。”
陈景恪解释道:“报纸的特点就是向读者传递最新消息,并不是让他们拿回家当经典进行研究的。”
“看完就扔,才是常态。”
“所以完全没必要用这么好的纸张,质量稍微好一点的草纸足以。”
其实前世的报刊杂志,都是这种思路。
用的都是低品质的纸,就为了降低成本。
当然,一些珍藏版的特殊期刊除外。
还有些主打所谓高端的期刊,也会弄各种噱头炒作,维持高价割韭菜。
但这些都不是正常报刊了,不具有借鉴性。
正常的报刊,都会用低质纸压缩成本。
这时朱雄英也认同的道:“我认为陈伴读所言甚是……”
“报纸的目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向读者传递最新消息……”
“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别的不需要考虑。”
“况且,报纸刊载的内容如此广泛,读者不可能每一篇都喜欢,大多其实都是看完就扔了。”
“如果他们特别喜欢哪一篇,可以剪下来夹在书页里保存,或者干脆抄录下来。”
见太子都开了口,而且说的确实有道理,解缙也只能答应下来。
然后重新计算成本,价格直接压低了一半还多,只需要二十文就能买一份。
陈景恪依然不满意。
各个方面压缩成本,并将第一期的印刷量提高到了六万份,终于将售价压低到了十文钱。
这个价格不算便宜,相当于一名普通劳工大半天的工资。
但基本已经是极限,没有什么压缩的空间了,陈景恪也没有再强求。
这个年头读书人大多都不缺钱,对他们来说这个价格完全可以说很便宜了。
全年买下来,也才五百多文而已。
解缙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担忧,六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