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女生耽美>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第106章 亮家底!大明那二十多年,到底是怎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6章 亮家底!大明那二十多年,到底是怎(2 / 3)

先进,比市面上的印刷工具要先进许多。

印刷的油墨非常的好,而且工具都非常的齐全。

还有就是印钞的这些工匠们的技术是非常熟练的。

要知道这些工匠从洪武八年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洪武二十四年,已经兢兢业业地服务了十几年。

他们每天每天每夜基本都在印刷宝钞,在陈寒来到之前,没有停止过的。

所以他们的技术相当之精湛。

也不得不说,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面投入的本钱非常之多。

也正因为如此,这帮人的手艺都被训练出来了。

还有一个就是原材料之多让赵勉和夏元吉都非常的震惊。

那一整整一仓库的桑麻纸,以及那一仓库的原材料。

油墨印刷工具,甚至连印刷的机子的配件都是相当齐全的。

户部这边了整整六天的时间,才把这些东西搬到户部的仓房里面去。

接着夏元吉配合着赵勉以及户部的所有的官员,同样了七八天,清点完了朝廷国库当中的黄金白银之后倒吸一口凉气。

按理来说朝廷这些年一直都强硬地要求,民间要将金子银子全都收归到国库里边去,不允许在市面流通,应当会有非常多才是。

然而经过了七八天上百人的清点之后,夏元吉才发现根本就没有那么的简单。

朝廷国库里边金、银对于个人而言的确很多,但对于一个大一统王朝来说就太少了。

只有区区的一千三百万两白银而已;黄金就更少了,只有一百多万两。

与这十几年来滥发的宝钞相比较而言,这样的悬殊比例让夏元吉倒吸口凉气。

看起来所谓的让所有的黄金和白银全部都收归国库,这种想法简直可笑。

看起来即便朝廷如此的严令,散落在民间的黄金白银依旧是个挺大的数字。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国库中的黄金白银总数约为200万两。

这个数字可能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实际数量可能更多,但也不会多多少。

而现在之所以会有一千多万两白银和一百多万两黄金,还是因为屡次北伐从北元缴获的。

只有区区的一千来万两白银和一百来万两的黄金,就是现在大明王朝的所有国库储蓄。

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根本不可能把黄金、白银真正地用作于宝钞的准备金。

从这里就可看得出来,可能根本不是朱元璋故意不用准备金。

有可能是因为,在整个元朝末期之时,真正有钱人的那些家伙,早已将黄金、白银藏了起来,加上被元朝撤离带走的那些。

大明建国之后,简直就是一穷二白。

这些黄金白银如果真的要应付整个天下百废待兴的局面,根本应付不来。

夏元吉在看到这么一点黄金白银之后,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赵勉这样当部堂的会这么难了。

也知道为什么这些个官员们,一个个的根本不阻挡宝钞的印发。

因为如果不印发宝钞的话,估计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夏元吉没想到大明现在的情况居然如此的紧急。

更没有想到,大明王朝偌大的土地上,只有这么一点黄金白银。

难怪每年的课税只有那区区的两万。

难怪这么多年来,白银价格居高不下。

这不就是原因所在吗?

宝钞如果不超发,根本阻拦不了北元南下,根本无法像现在这样的休养生息。

夏元吉一开始对朱元璋的政策曾经抱有嘲讽的意味,觉得皇帝陛下这些年来干的都是些搜刮老百姓们的事,简直就是劳民伤财。

可当他在库房检验黄金白银之后,才终于明白朱元璋的苦心。

或许朱元璋不是一个特别完美的皇帝。

又或许朱元璋也没有那么好的经济头脑。

但是朱元璋很明白,在那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没得选择。

夏元吉这个时候甚至都有点理解,为什么当初的朱元璋一定要定都在应天,而不是直接到北平去,毕竟那里是元朝的大都。

现在想来是有道理的。

因为在元朝撤离的时候,早已将周边所有能刮走的东西全部给刮走了。

把整个中原地带的黄金、白银的储蓄都给拿走。

之后留给大明王朝的,就只是这么一个烂摊子。

朱元璋在开国之后,他们君臣一起能把这个烂摊子支撑到现在,太不容易了。

他们没办法拿到更多的黄金、白银之后,就只能去印发宝钞。

夏元吉一开始不能理解,但现在,当他们来到了库房就明白了。

不是朝廷不愿意拿出黄金白银去给百姓们兑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