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发动机进入可变循环时代以前,三代也好,四代也罢,在这块终究逃不开物理定律的限制。
想到这里,常浩南做了个深呼吸,把手中的一页纸放在旁边的桌上:
“准备开加力吧。”
如果是以前没有全权限电控的航发,那么在每次测试开始前,就必须确定下来全部项目,很难在中途往里增加。
但对于涡扇10来说,只要保证发动机不会出问题,那在控制台这边多发一个指令就行了。
“是!”
测试指挥员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位上,对准话筒沉声下令:
“全体注意,启动加力燃烧室!”
控制室另外一端的操作员随之在控制电脑中把模拟节流阀推动到了最末端的“加力”位置。
几乎就在他做出操作的同一时间,原本已经让众人有些麻木的发动机轰鸣声变得愈发尖锐起来。
而几台摄像机的画面也在一瞬间因为过曝而呈现出耀眼的白色。
接下来的几秒钟如同几个世纪一般漫长。
随着镜头光圈自动调整到更适合的大小,众人也终于得以看清楚测试车间内部的情况。
几乎从所有角度的摄像机里,都能清晰地看到发动机尾喷口后面带着马赫环的半透明亮紫色尾焰。
而旁边的工况显示屏上,高空台排气段水冷装置的冷却功率也是在瞬间内被拉满。
“我去…”
姜甫和看到这一幕,整个人直接抖了一下:
“你这尾焰温度要是再高个50℃,我估计就得强制叫停试验了…”
“是这样?”
因为现在加力工况还没稳定下来,常浩南刚刚的注意力并没在参数上面。
现在听见对方这么一说,才发现自己已经基本碰到了这座台子的上限…
姜甫和哭笑不得地点了点头:
“前年这个台子投入使用的时候,刘院士跟我的预期是可以支持二十年内的航发高空模拟验证。”
“结果这才两年过去,就差点没抗住…”
他的语气中带着十足的感慨。
华夏在航发这块的发展速度,确实跟之前的预期有亿点差别。
好在,是好的差别。
“感觉是时候把二号舱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了…”
“倒也不必太着急…”
常浩南一边等着各项参数稳定下来,一边宽慰对方:
“涡扇10这个核心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应该都会是咱们国家功率最大的航空燃机了,就算后续发展出大涵道比的型号,也不可能在后面带加力燃烧室。”
“所以么…虽然20年可能是坚持不到,但用个五六年,应该问题不大。”
“五六年…”
显然,旁边的姜甫和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安慰。
他好几次张了张嘴,但还是保持了沉默。
一来是在这个环境里说话得扯着嗓子喊,有点累。
而也是怕再从对方嘴里听到什么非人发言。
毕竟今天已经很受打击了…
在一阵焦灼的沉默中,刚刚还有些波动的推力曲线逐渐稳定了下来。
由于加力燃烧室的原理是直接向燃气或风扇后气流喷油进行燃烧,以提高后燃速度,因此在推力稳定性上肯定比不了中间推力状态。
没有过于明显的忽上忽下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至于结果,对于两个人来说已经属于意料之中。
最多算是验证一下罢了。
“果然呐,14150±300千克力…”
姜甫和摘掉头上的工装帽,自言自语地念出了这个数字。
在这一瞬间,他彻底释怀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