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滚滚向前,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活无比苍白,朋友们也按部就班在各自的轨道上打转。
周洋保持一学期换一个男朋友的习惯,幸亏武汉的大学够多,男友间的物理隔离避免了很多作酸泼醋事件。
徐小梅到处做家教攒钱,她选定数学作为未来的教学学科,因为这门课最适合开辅导班赚钱。她现在更有小老师的做派了,但在朋友当中仅限于优待乔安。
刘辰还是被凌瑶稳稳拿捏,凌瑶作劲上头,经常拿他父母肆意开涮。许是之前刘母对凌瑶的轻视,刘辰总是任打任骂、逆来顺受。
陈世杰继续地培育着自己的优越感,一面喜滋滋地接受着大家对他“陈医生”的称谓,一面张口就骄傲地抱怨学医多难多难。
殷才,一直没有消息。
大二下学期的一天,徐小梅给乔安发了张殷才的照片,是她从殷才复读班的同桌那里要到的,那个男生也考进了师范,与徐小梅同一个学院。
照片里的殷才剃了光头,身穿姜黄色和尚袍,双手合掌立在一棵银杏树下。
乔安盯着照片愣了许久,她认得是殷才,又觉得不像殷才。光头凸显了他的国字脸型,显得方了些,眼睛顺从地看向下方,全无原先的少年气,皮肤似乎更白了,神情平静而深沉......
这怎么可能?!
“对,他出家了。”徐小梅说。
“为什么?”
“不知道,他同桌说殷才总独来独往,高考前两个月突然不来上学,班主任让同桌打听情况,殷才只回复了他这张照片,其他什么都没说。”
乔安的大脑已然停滞,她陷了一种思维的虚空,一种超越她认知范围的虚空,茫茫然不知该何去何从。
我的男朋友出家了?荒唐......
她花了半个月才接受这个现实,如同在大脑里强行注入一条她完全不懂、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有一回,她问起乔铭:“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出家了,他们是怎么想的?”
乔铭说:“这只不过是一种生活选择,用平常心去理解,就像有人选择结婚,有人选择不结婚,有人进工厂,有人做老师。大多跟我们普通人无异,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可能遇到无法跨越的困境,于是选择了过出家人的生活,远离家人、远离蒙昧的尘世;也有些是为修行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最终达到觉悟,像黑塞笔下的悉达多。”
殷才又是哪一种?
乔安还是不明白,也许有些东西同数学一样,光听别人讲题没用,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去悟。
现在她已很少为殷才流泪,也很少看爱情小说了,倒看起乔铭推荐的纪实小说。
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十年文革,那个神奇而荒诞的年代吸引了她,一本本泛黄老旧、闲置于图书馆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的书被她翻出来,从一本书中发掘出作家提过的另一本书,有些图书馆和书店找不到,她就看电子书,沉醉其中。
有的书带她走过那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抗战年代,历史课本上粗略几笔,寥寥印着几个伟人豪杰的名字,却漏掉了背后数百万殉国士兵、数千万流离失所的民众,也漏掉了艰难年代里涌现的人性光辉和平凡君子,那些如金子般闪耀的高贵气节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
有的书让她了解到,地理图片上辽阔雄壮的西北戈壁,曾上演过不能以常理推断的悲剧,原来人进入生命绝境时,并不比动物高等多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笔下的大漠凄美动人,被一代又一代人吟诵,而底下埋着的数千名人,早已化作黄沙,消失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
小说是普通人的历史,是微观的人类世界,乔铭说,她深以为然。
乔安不知文学能否给她带来智慧,可她慢慢发现了一个更完整、更丰富、更本质的世界。自己生活的圈子太局限,原来社会、人极其复杂多面,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对与不对可以概括。
......
到了大三,全班80%以上女生都开始准备考研,乔安的寝室因为学霸倪海欣被选为“考研寝室”,她也自然而然被带动着一起复习。
大家在讨论考什么学校的研究生时,乔安跟随倪海欣也说报考上海财经大学。
郭懿难以置信地瞥了她一眼,乔安却说:“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换个城市换个学校读书应该更有意思,考研又考本校有点无聊。”
“读书又不是让你有意思的,以我们的能力,本校考本校是最有优势的。”郭懿说。
“难道读书就不能有意思一点吗?”乔安倔强道。
郭懿冷笑一声,转身不再搭理乔安。
她每天跟随另三人的步伐,上图书馆自习、报考研辅导班听课。虽然她想清楚了要去看看不一样的地方,却没想明白为什么要考研,而考研后又将面临怎样一种境遇,她更不晓得。
经济学实在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