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陛下有此一问,巫明丽就猜测,事情有八分准了。
巫明丽回道:“儿臣与信王将亲至田埂,手拃田亩,以为表率。及至一地,将招揽当地庶民,以为胥吏。同时,请陛下赐庶务之人三十,防王殿下杀红了眼,没留下可以办差的人。”
皇帝陛下听后没有再在此事上做文章,而是呵呵一笑,说起了家常:“你要说十六儿杀红眼,我信,他在西边儿就红过一次了,再来一次,熟能生巧。你陪着他,要多劝劝他向善向好,别太过狂悖暴戾。他在西边和人私定终身,说是人家那边对天发誓,我和他娘也就是睁眼闭眼放过去了,但是咱们这边,没有指天为誓约为婚姻的礼法!他这就是没规矩,太没规矩!这些天在京里,一点儿没反省吧?”
他拍拍案边角落的一摞奏陈:“你瞧瞧,没少惹祸,告状的堆了一案,外边儿还有一车!”
皇帝陛下进入了老父亲模式,巫明丽恭恭敬敬地听,偶尔维护一下老父亲,偶尔维护一下李琚,比如:“王殿下是暴躁了点,但是打的都是该打之人,比和稀泥的人好。”
皇帝陛下吹胡子瞪眼:“对对,他把该打的都打了,就剩下他这一个该打的,那也该打!”
皇帝陛下生气是微微生气,但更多的还是喜欢。
儿子单纯,但好使唤,懂底线,比嘴上礼义廉耻行动尊礼守道却办不得一点大事,眼里只有自己碗里一盘菜的官员,要好的多了。
他被说动了,起了这就派李琚南下的心思。
他也可以派个重臣,带着南军驻兵去抄家,可是这样做不彻底。
哪个重臣不是仕宦出身?最少也是乡绅吧?怎么算都是文人墨客吧?
他们在处理江南的豪绅大户时,可能还不如胥吏好用。
他还有两分未定,接下来的日子,先后多次在议政结束后,召见六辅大臣和曾任江南要职的重臣,以及重建市舶司的总督大臣等。
众人也是莫衷一是,毕首辅不动声色,但倾向于让信王打个前哨。韩胜子就不用多说了,他根本就是信王的门客,这个主意也有他的一份。
其他人的争论,皇帝陛下都看在眼里。
有人支持是真支持,有人支持,却是为了捧杀;有人反对是真恐惧,有人反对,却是为了博取皇帝陛下的同情、营造孤臣的表面形象。
纷纷扬扬的争论没有持续多久,中南芍州府发生民变的急奏送达京城后,一切尘埃落定。
罢芍州府上下官员数十人,准戴罪立功;命中南道总督梁勋降职,命反思己过,俱实陈奏;命芍州府周边四府即刻平叛;着大学士向复南下,代理中南总督一职,抚民、治灾、平叛;着六辅之一、大学士张孟达即刻率户部侍郎沈时行、工部郎中秦秀等南下赈灾;着京大营副将孙继、禁军副指挥使安怀民即刻南下平叛。
又着信王立刻启程赴江南、中南督促治灾赈济,恩准信王妃同行,准信王长史、司马、椽吏同行。
划重点,准信王亲兵随行者四十人,另派京大营禁军随行者四十人。
并遣吏部留名之待启用或调任的士人、官员三十人,随大学士、信王等南下效力。
除了李琚本人、田趁月等,其他人皆措手不及,只能眼睁睁看着信王府在三日之内就报备人马,打点好行装,发公文给所有选中的士人,准备南下。
知道内情的不知道内情的,都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观感:似乎陛下太急切了,难道在陛下心中,真的只有信王可用?
出发时间正好定在七月十一,此时的礼王和陈王,才刚刚走到豫州北,正快马加鞭向京城赶去。
巫明丽早有准备,名单已经拟好,沿途所需的物件儿也都提前安排妥当,钱庄那片也分割出人手和物资,好在江南建立大本营。
这三天时间也就是查漏补缺,清芳和白羽反复点检齐全,一项一项核对划勾。
巫明丽则对南下期间家里的诸事做交割。
首先是八、九月那次论功行赏。李琚早就放话,要将所获之物与大家分享。如今赶不上了集体褒奖了,于是皇帝陛下恩准,其犒赏奖励等,准先行领受。
李琚自己将赏金财物等领回来,分给有功之人受用。
这方面李琚绝对大方,他自己只留了一分,都是他心爱的东西,其他不那么爱的,给巫明丽两分,后院诸女子及子女一分,西院众门客、侍卫得两分,其他跟去的人包括青深在内,共得三分。
巫明丽衡量着,她分得的财物,多是西军从勃律、漠西蛮王庭俘获的,什么蛮王金钟、大夫人凤首等,单算金银本来的价值,就不在万金之下。
这次打仗绝对是打了个富有的仗,最关键的在于,打回来的东西没有“施恩”还于敌国,而是扎扎实实惠及了大雍。
有利可图的大胜,才会鼓励中原人向外开垦,否则还像以前一样,打赢了没好处,反而要出人出粮去治理,大雍的上层人士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