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个朝代的食客,就没有不图新鲜的。
游街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有城里的食客,不惜冒着酷暑,赶上十几里路,过来码头寻“宋记食府”。
要是在昨日之前,码头上的人未必都能把那名号和宋玉枝家对上。
现下则随便找个人问,都能问到宋玉枝家的小摊档的位置所在。
而等他们寻到的时候,则已经到了饭点,小摊档上已经人满为患,便还得接着再等。
天热人火气大,食客等的不耐烦了,少不得要抱怨两句。
抱怨的多了,整个队伍就显得闹哄哄的,拌嘴吵架的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人差点就打起来!
巡逻的官差都需要三不五时过来,维持秩序。
这一点,宋玉枝也实在没办法。
她已经把古家夫妻请过来当临时工了,自己也尽可能地多准备饭食,但小摊档上得用的灶台就那么一个,口子又只有那么大,一次只能接待那么多人,实在是应对不过来。
便也只能一边送些汤水给远道而来的食客,一边赔不是,并同人解释,再过不久就会进城开店,让对方多担待一些。
如此这般,才算没闹出什么乱子来。
转眼到了五月中旬,宋玉枝和弟弟简单盘了盘账。
这半个月的进项属实喜人,扣掉发给栓子铁牛等小子的工钱,和给苦力龙舟队的赞助费,毛利润还有十五六两,都快赶超刚入夏淡季那会儿,一个月的进项了!
早先好光景那会儿,宋玉枝攒下了二十多两银子,上个月病过一遭,连吃了好几日的汤药,花用了不少,那会儿生意又淡,存银便一直未曾大幅度增长。
如今算算这进项,到月底想来存银能奔着五十两去了。
这么些银钱绝对不算少,够普通人家五六年的嚼用了。
但宋玉枝却并没有多欣喜,这一旬来,她已经发动了身边所有能用的关系,去寻找铺面。
也抽空去看了几间,其中条件好一些的,主家几乎都要求按年交付租金。
一年三十两到四五十两租子的都有。
听着好像是足够覆盖了,但是开店和摆摊又不同,铺子里的开支更大,不是摆摊这会儿,每天备一点买菜的散钱就成了,怎么也该预留一些流动资金,用来把铺子里外修缮,装点一番。
这也是为何码头上很多商户,宁愿花费三四两的月租,在这儿开摊。而不是进城去开铺子了,就是因为这边按月交租,若是进项不好,随时能把摊位给转让出去,不会亏损太多。
而城里的铺子一交就是一年的租子,一个亏损,搞不好都能倾家荡产!
另外宋玉枝还准备增设人手。
招收学徒的话,一开始倒是不需要给人工钱,但是得管人吃喝,给拜师的红封,买两身新衣裳。
另外招掌柜和跑堂、帮厨之类的,那就得真金白银给人开工钱了。
粗粗算来,起码还得多挣个十两银子备着,才能安心。
宋玉枝心里算着这笔账,一时间也有些没头绪。
而此时比她还心急的,码头上还有一号人。
不是旁人,正是那李贵了。
端午前后,这厮靠着抽成,赚了个盆满钵满。
端午一过,他的抽成直接呈现断崖式下跌,莫说跟龙舟操练那会儿相提并论,就是跟四月里,他刚把一众闲汉组织起来时相比,都是完全不及的!
眼看着到手的银钱一天比一天少,都不够应付他在城里胡混了,李贵便火急火燎地到了这码头上,找到一众小弟兴师问罪。
“我知道端午节前,码头上人多,你们的营生比素日里好。端午过了,自然得回落不少,可咋个可能落到四月里的一半?”
他以为是这些人疏于看管,亦或者是谁吃了雄心豹子胆,把该给他的一部分银钱给眛下了!
故而语气并不算多和善。
谁知道一众闲汉也是有苦难言,七嘴八舌地就诉起苦来——
从前他们借着李贵的关系,搭上了城里的富户家的下人,这才能赚的那么多。
端午之后,全城都在热议“宋记食府”。
那些富户既不是瞎子,也不是聋子。
就算没亲眼去瞧游街的热闹,也能从亲朋好友、仆妇小厮的嘴里听说宋记的名头。
他们是没有那份闲情逸致亲自往码头跑的。
自然是让自家下人去跑。
下人再跟相熟的闲汉一提。
闲汉们谨记李贵的吩咐,咬死了不送宋玉枝家的吃食。
那些下人不过是收了李贵些许的好处,有个面上的交情,可没工夫去管双方有什么恩怨纠葛。
他们总不可能为了点微末的面子情,去和主家回复自己采买不到、完不成差事吧?
李贵手下的闲汉不送,他们便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