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玄幻魔法>八识规矩颂> 第1集《八识规矩颂》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集《八识规矩颂》(2 / 6)

么在甲一当中,我们先介绍作者,就是玄奘大师的一个简略的历史。

那么甲二是解释本颂的题目,《八识规矩颂》,总共五个字。

甲三我们随文释义,我们随着这个颂文解释它的意义。那么这个随文释义,这个《八识规矩颂》,它是玄奘大师把这个八识分成了四类:前五识是一类,第六识是一类,第七识又一类,第八识又一类。每一类当中有三个偈颂,总共合起来是十二个偈颂。我们就随顺这个偈颂的本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

最后甲四,结示劝修,我们跟大家作一个总结跟劝勉。

好,我们今初,先看甲一的作者略史。

甲一、作者略史。

《八识规矩颂》的作者是玄奘大师,我们对于大师的历史,我们主要是根据《大唐西域记》所介绍的,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来说明。第一大科是讲到他去印度,他要去求法的一个因缘;第二大科是讲他到印度求法的情况;第三大科是讲到他回国翻译经典的一个情形。先看它第一大科: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幼年出家,初学律典,后习《俱舍论》,《成实论》,《摄大乘论》及《大般涅槃经》等诸经论,因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尝谓: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

那么这一大科呢,是说明大师他为什么要到印度去求法,说明他的一个因缘。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事实上是生在隋朝的末年,是在隋炀帝末年的时候,但是他的年代多数属于唐朝,所以我们就称他是唐朝。那么大师幼年出家,那么这个幼年出家我们解释一下,他的一个身世。

玄奘大师他的俗姓姓陈,耳东陈,他的祖籍是在河南省缑氏县,就是在现在这个少林寺的附近。他们家的历代的祖先都是一个书香门第,就是读书人。当然古时候万般皆下贫,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多数就做官,学而优则仕。那么他的曾祖父、他的祖父、他的父亲都是在朝廷做官的。那么到了他的父亲的时候,已经到了隋炀帝晚年的时候了。他的父亲是一个县长,做一个江陵县的县长。

那个时候,隋炀帝晚年的时候,整个朝廷就是非常腐败了,隋炀帝本身也是荒淫无道,下面就是贪官污吏。朝廷腐败,他的父亲这个人很正直,他发觉自己不能够兼善天下,不能够拨邪返正,只好就独善其身,就辞官归乡闭门读书。因为他父亲的闭门读书,也就等于是把整个心血就花在教育他四个兄弟。玄奘大师是最小的,玄奘大师从小就得到他父亲一些儒学的一些教育,《四书》、《五经》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从这个传记来看,玄奘大师从小的时候,他虽然是老幺,最小,但是这个人个性很稳重,不喜欢讲话,也不喜欢跟人家嬉笑。对一切法的这些义理,各式各样的事理,他欢喜深入地去思惟观察。他是这种个性,个性很沉默寡言,但是喜欢思惟,个性也是一板一眼的,他就这种个性。

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跟他哥哥就出家了,他哥哥先出家,他也出家了。出家以后是在洛阳的净土寺。那个时候的洛阳是一个文化很高的地方,各式各样的法师,文化文人都聚集在那个地方,所以他刚出家,他十二岁出家的时候,因缘很好,他就在洛阳净土寺听过几个法师讲一些经论,包括《俱舍论》,这个是小乘有部的阿毗达磨的一个很重要的论,天亲菩萨造,《成实论》是属于经部的。这个都是属于有部的思想,都是属于小乘的思想。《摄大乘论》跟《大般涅槃经》,这其中他对于《摄大乘论》有很大的欢喜心。在这个传记上看,他那个时候十三岁,听了慧远法师讲《摄大乘论》了以后呢,听了以后就全部融会贯通,慧远法师就命令他复讲,十三岁就复讲《摄大乘论》。换句话说,我们从大师的传记看,他老人家从十二岁到十七岁,这整个政局还算很稳定。虽然隋炀帝晚年政治腐败,但是那个时候还算稳定,所以他那个时候得到很完整的教育。他到十七岁的时候,这政局就有了变化。

说这个隋炀帝当太子的时候是一个晋王广,杨广。他的父亲隋文帝把南北朝统一以后,隋文帝这个皇帝是好皇帝,勤政爱民,自己很勤俭,他自己的生活用的很简单,但是对老百姓的生活照顾得很好。

刚开始隋文帝是立他的哥哥做太子,但是这个晋王广,杨广这个人心机很重,买通了隋文帝旁边的大臣,就说他哥哥要叛乱,他的父亲就把他哥哥给废掉,就立这个晋王广。到了隋文帝晚年的时候生病,这个晋王广就用毒药把他父亲给害死了,害死了就做皇帝了。

做皇帝的时候,这个隋炀帝做太子的时候他多数还是有学佛的,他还跟智者大师受过菩萨戒的,但是人,就是这种境界,富贵求道难,他当了皇帝以后就开始放逸了。放逸了以后,这当中他三次东征高丽都失败,使令整个国库都亏损很多。他又造了很大的一个运河,把整个国家,中国南北把它疏通,自己的生活也是很放逸,所以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