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37 章(3 / 6)

兴许白护卫就不紧张了。”

“我不,我这么说的话他肯定要找我打架。”展昭立刻摇头,他是个轻易不肯动武的好护卫,打打杀杀多伤感情,不干不干不干。

包拯也不是真的在意别人眼里的他凶不凶,凶才能震慑坏人,“展护卫和公孙先生且去休息,我去景哥儿那边看看。”

市舶司那些海商的船都停在海上,带上岸的只是少部分货物,他们今天已经看了许多摊位,明日再去的话不用再去别的地方,只去那些日本商人的摊位就行。

白日里提起辽国高丽日本喜欢收铜钱时他还没怎么在意,来到驿馆后才忽然想起来经常会有日本商船满载金砂来大宋换铜钱。

辽国高丽商人来大宋做生意是正常的以货易钱,货物多少钱就卖多少钱,价格高点低点也不会太离谱。

日本商人不一样,他们有时满载金砂,有时满载大宋不常见的新奇之物,且贩卖时价格极低,十文钱的东西可以用一文钱买到,所以日本商人在沿海一带很受百姓欢迎。

商船高大广深,一船便能载数万贯铜钱而去。

弃小而不就者,有图大之心。

满船的金砂和满船的铜板相比肯定是金砂更值钱,可是日本商人弃金而取铜,意欲何为?

大宋每年都在铸钱,正常年份每年会铸一百万贯到三百万贯左右,按理说民间的铜钱应该会越来越多,可事实上确是越来越少,总不能铸出来的钱全被外族给换走了吧?

包拯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些,现在忽然发现周边小国都在薅大宋的铜钱,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他们觉得周边番邦小国都用大宋的铜钱是大宋有威望的象征,可大宋的铜矿是有限的,他们的百姓也要用钱,铜钱都让周边的外族给运走了他们的百姓用什么?

不行,回京后得和三司的官员谈谈,没有记错的话,太宗皇帝在位时曾下诏严禁商人从榷场携带铜钱出境,去辽国只能待货物不许带钱。

不过真宗皇帝继位后就没怎么管过这条禁令,所以往来的商人依旧能携带铜钱通过榷场和别国商人交易。

太宗皇帝下禁令必定有他的道理,如今再拾起来也不是不行。

“朝廷

原来下过禁令啊?”苏景殊眨眨眼,没想到赵一曾经还干过这种好事儿,可惜后面的皇帝没继承下来,弄得大宋年年铸钱年年铜钱不够用。

他没学过明法科,对朝廷的律令其实不太了解,不只是他,朝中进士出身的官员基本上都是这样。

科举考试也算是应试教育,朝廷考什么他们学什么,明法科专精律法,其他科对律法一窍不通。

官员不通律法听着很离谱,但是这年头的官员可以有幕僚,只要招个懂法的幕僚就能解决问题,所以很多官员即便当了官也不怎么学律法。

毕竟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当不上京官,刑部、大理寺那种地方他们也就只能看看,去地方当官能把朝廷下达的政策落到实处就已经很不错了,懂那么多律法也没用。

术业有专攻,像包大人这样本身对律法条例信手拈来的纵观朝堂也没几个。

包拯点点头,继续说道,“此行只是查黄金的出处,铜钱之事可以暂且放放。”

他们要查的还是襄阳王谋逆一案,其他事情等结案之后再查,不用现在操心。

要查铜钱外流不能来密州,密州市舶司的交易量还不够,到时得去南方几个市舶司查,他们先解决手上的问题为先。

苏景殊应道,“大人放心,我知道哪边更重要。”

主要查喜欢用黄金交易的日本商人,顺便打探打探铜钱都流向什么地方。

包大人回京后要是有空管这事儿,他还可以把他打探出来的消息整理出来送回京城,口说无凭,让数据来说话。

第一天一早,两边分头行动,苏景殊带上白玉堂和沈仲元去市舶司衙门,这次不用白五爷带路,他们自己就知道直奔内院而去。

小诸葛不愧是小诸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光对江湖上的事情如数家珍,谈及市舶司的交易也头头是道。

大宋在边境开有榷场,丝绸、茶叶、陶瓷等物都很畅销,但是大部分时间榷场里的交易都不是以物易物,而是以铜钱购买。

辽国西夏的牛羊和盐在大宋很受欢迎,每年的交易量都达数十万贯,那每年数十万的铜钱到了辽国西夏境内自然就出不来了。

早年契丹人和党项人日常交易都是以物换物,毕竟是游牧的族群,他们也没有铸钱的技术。

大宋的铜钱的质量好不易磨损还便于携带,那些外族自然喜欢,于是辽朝和西夏境内的铜钱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国内的日常交易也开始用宋钱。

西夏境内铁多铜少,党项人除了用铜钱来交易外还会把铜钱融化制成兵器反过来和大宋打仗,正因如此,太宗皇帝时才下令榷场不许用铜钱交易。

不过大宋缺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