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10 章 阿房宫赋3(2 / 3)

后再发表议论,状物、议论是赋体文学的一体两面。

那么请大家再次浏览文本,看看本文中哪些地方是在状物记述,哪些地方又是在议论呢?】

她抛出问题,一心仰慕杜樊川并单方面与之神交已久的李商隐最为积极:

“纯然议论之章当在此赋最末。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实在发人深省,杜樊川真乃神人也!”

他越读越觉得好,恨不得当场跑到杜牧面前,就这篇赋与那人畅谈三天三夜!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好找。依据我们的经验来看,作者的观点往往潜藏在议论之中。那么,大家认为,最能揭示这篇文章中心的是哪一句?】

中唐。

柳宗元看向刘禹锡:“梦得兄多有怀古之章,依你看该是何句?”

刘禹锡并不回答,只是摆手笑道:“文章之道,子厚兄该比我精通,还是来听听你的看法吧!”

好友不接茬,柳宗元淡笑摇头:“那我便姑且一说吧!”

他看向水镜中的文赋:“此赋气魄宏大,议论精

独,不单言秦之败亡?_[(,亦论六国乃至百代之亡。‘灭六国者六国也’之句精警独到,实为言前人所未言也!”

“非但在此。”刘禹锡接着补充,“此句慨然发论,后紧继之以假设,‘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则六国之所败,暴秦之所亡,只在‘不爱人’一途。真乃片言居要,句句爽利,酣畅淋漓啊!”

刘柳二人品在兴头,对杜牧赞叹不已,那边的楚棠放出答案,果然与他们的讨论一般无二。

【我们来接着对比一下,在《过秦论》中,贾谊将秦亡的原因总结为“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中,苏洵则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而杜牧却觉得是“秦爱纷奢”而不“爱人”才招致灭亡。

为什么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他们的观点却截然不同?】

明朝。

朱樉忍不住撇嘴:“这有什么奇怪的,不同的人看法肯定不一样啊……哎哟父皇,您打我干什么?”

他捂着头敢怒不敢言地往旁边躲。

朱元璋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早就让你多读书!贾谊为汉作鉴谈论兴亡,杜牧撰《阿房宫赋》实为劝谏敬宗勿要大兴土木沉溺声色,苏洵《六国论》则是借六国败亡故事警醒宋室,目的不同看法岂能一样?你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还不同人的看法肯定不一样,他还理直气壮!

朱樉被自家父皇一顿批,白白让一众兄弟看了笑话,心里恨得牙痒痒,又不敢分辩,只好老老实实认错,心里转而怨起楚棠动不动就提问来。

要是不问,他也不至于丢人啊!

【很明显,他们选取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论述材料当然也不相同,杜牧要论证的是“秦爱纷奢”招致国亡,重点就要描写秦朝统治者不爱惜民力。

那么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秦君的奢侈无度呢?】

“这还用找?”

刘彻乐呵呵看戏:“这不句句都是吗?”

要不说文人一支笔呢,赋之铺排豪奢在这里全成了秦朝不爱惜民力的罪证,也不知那嬴政此时的表情是如何精彩。

猪猪陛下啧了一声,有点想看。

【大家会发现,前三段基本都是他的论据。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一句写得很大手笔,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灭六国而并天下,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国史,但杜牧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完毕,“毕”“一”之间,是历史的兴亡,而这也是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

“蜀山兀,阿房出。”,这里的“兀”“出”两个字也很好品。兀为光秃,出为出现,也就是建成。秦在关中,和隔着一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为什么他们要舍近求远去伐蜀山的木材呢?】

秦朝。

听到这个问题的李斯手指轻轻动了动,不准痕迹地又往后退了半步。他先前猜对了,接下来的话,陛下听了可能心情会更糟。

乡野之间,有人猜测着:“蜀地沃野千里,树木优良?”

“覆压三百余里,关中的木材不够砍了吧?”另一个人接着道。

“啊……”旁边的人脸色发白,“蜀道艰远,路险难行,把木材从那运回关中,那得费多少人呐!”

他的语气颤抖起来,刚刚说话的人听到这里也禁不住脸色发白。是啊,真要运起来,这得费多少人,死多少人啊!

【是的,这几个字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兀”、“出”之间,虽然造语迅速,但是真实的营造怎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