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女生耽美>[历史直播]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45.李承乾③ 贞观之谏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5.李承乾③ 贞观之谏(2 / 2)

看来,大约是抬一个权倾朝野的太监才能与文人争锋……大明文人当真胆大包天,天子之威势何在!

【初唐在某种意义上,依旧承担着重塑大一统的历史使命。司马晋带来巨大的祸乱,南北朝分裂多年,杨坚建立的隋朝完成物理意义上的统一,但人心还没有。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凝固多久就又被隋炀帝打散了。

在直面隋朝的短暂辉煌和极速崩塌后,初唐的臣子们叩问皇帝,也叩问自我,大唐能否避开之前三百年那些短暂王朝的命运?

大的时代背景下,聪慧的人会以史为镜,像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以隋的灭亡为鉴,粗粗算来有几十处。臣子们进谏也会用这样的史实来论,大部分人的折子都是有公式的: 历史上的好皇帝怎么做吧啦吧啦,所以您应该这么做;暴君们如何如何,陛下要避开这种行为。

——就和大家写英语作文套模板一样,贞观臣子们也给自己的朋友(boss)小明(民)写信,介绍周文王/尧舜禹/隋炀帝相关事迹,对小民提出建议,最后表达忠心,谏言就结束了。而东宫那些进谏吧,其实也没有跳出这个框架。

世间善于纳谏的雄主,共通之处是他们本身够强大与自信。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让他们可以理智地听取文臣的建议,放心地把兵权交给武将,因为知道自己牛牛哒,大家都是心甘情愿跟随,不会生出旁的心思。

在这样的信任下,贞观臣子的活跃度和自觉性是很惊人的,他们知道谏言提出后会被认真考虑,所以放心开口,大唐在一种极其正面的氛围中强盛起来。

然而到下一代,融洽和乐的君臣们用了许多年才意识到,有过直言的工作或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太子李承乾。】

李治讽笑,当年对阿耶进谏的又不只有魏征一个,王珪、虞世南都时常有言,耶耶素来怜子,在太子幼时便常让其观政,李承乾对朝堂上君臣如何相处,近臣如何进谏,不说一清二楚,也当万分熟悉。

若他真有接过担子的自觉,做太子观政的这些年早该熟悉这套流程,东宫谏臣再如何,还能有魏征的言辞辛辣么。

天幕所谓“工作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臣子会根据上位者需求不断调节自身,一朝天子一朝臣,多的是为臣者熟悉为君者,而非帝王躬身。

前提是天子够强势。

若李承乾心志够坚,适应不了也就适应不了,他继位后众人自会揣度其心意,但他尚在东宫,就和谏臣冲突不断,乃至刺杀……

武后漫漫而思,若长孙皇后活着,大约会调和父子相处,安抚李承乾情绪,但东宫进谏这样的事,岂不闻长孙皇后曾赞魏征,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

【教育心理学,放在现代也是老大难问题。认真算来,李承乾在精神方面是较为虚弱的,这种虚弱成因很多,足疾当然是重大因素,但这样的心境与他的政治身份并不符合。

生产基础不够,自然也谈不上精神层面的需求与安抚。李世民可能觉得啥呀朕给太子的还不够吗,耶耶我啊真的很寒心,李承乾很幽怨,他的政治人格没构建完成。李泰也乐,既然大哥不珍惜那就轮到我努力了哦。

怜子与立人的矛盾,在这对父子身上缠绕得很彻底。

哪怕到现在,关于这对父子关系的讨论都没有确切定论,争执理念摊开说无非两面,心理上的“为何如此”与政治上的“本该如此”。

二者间很难分出对错,感应和理性本也是互相交织的,我们作为后世看客自然洞若观火,但身在其中之人,很难在第一时间理清这些——苏轼评价李世民是“固牵于爱者也”,为天下君是大幸,为君父却痛苦。

视角不同,认知自然也不同。如今再将乳母那句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翻出来,在乎心理健康的朋友会说太子已经成人,要懂得给他留面子。

而铁血政治派就很愤怒了,天鲨的,这话把经常受谏的天子放到哪里去了,难道李世民还没有成人,只是一个当了很多孩子爹的几百个月的宝宝吗?】

在玄武门都没有萌生过退意的李世民汗颜,无助地把脸埋进妻子怀中。, ,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