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4 章(1 / 2)

走进超然书院大门,同学们发现主要建筑共有五间,庭院开阔,房间明亮,真是一个讲学的好地方。

距离超然书院不远处,有一座巍峨挺拔的砖石建筑,上面镌刻着“凤台”二字,相传这里是老子飞升的地方。

看完这里的风景后,大家一边继续沿山而上,一边听杨菊英老师讲老子的故事。

老子,名李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的最大成就是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人写下了《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因对周王室已经彻底失望,便离周西行。时任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关令的尹喜(故称“关尹”)巡游时,见有一团紫气自东而来,心里十分高兴,便毕恭毕敬地邀请路过的老子入座,上茶后,请他讲课写书。尹喜十分崇拜老子,便毅然辞了关令之职,跟随老子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天水、陇西,直到临洮。据传,老子跟尹喜在临洮只做了短暂停留后,紧接着向兰州、酒泉等地而去,到过茫茫戈壁和漫漫沙漠,也没有实现他寻找“圣人”的愿望。最后,在尹喜的一再请求下,老子又来到临洮,驻足于临洮岳麓山上,养生修道,最后在超然台“飞升(去世)”。“文峰塔”又名“笔锋塔”,相传是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

讲完老子和临洮的故事后,杨菊英老师又告诉同学们,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谋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杨菊英老师要求同学们来年考上大学后,不管所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务必多多研读《道德经》,将来一定终生受益。

不知不觉间,大家来到岳麓山顶了。

只见一处巍然的墩台矗立在眼前,这就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姜维墩了。

姜维墩是用黄土夯筑的,南北长22米,东西宽14米,高约10米,夯层厚0.14米,顶部南北长13米,东西宽6米,墩台下方暴露粗绳纹瓦片,夯层中夹杂有草绳痕迹。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后主刘禅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延熙十七年(254年)“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后在延熙十八年(255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

因姜维伐魏而多次攻打狄道,故民间将临洮岳麓山巅的烽燧称为“姜维墩”,实则系秦汉时所筑,后代沿用,为陇西郡治最高之“瞭望哨”。

同学们站在姜维墩上,不约而同地想象着当年那战鼓如雷、战马嘶鸣的悲壮场面,想象着短兵相接的滚滚烽烟,想象着无数英雄那鲜活的面影。彼此讨论着那羽扇轻摇的诸葛亮,伯乐识英雄,发现了姜维是可建旷世之功的继任者,委以重任……

在姜维墩略作停留后,杨菊英老师叫大家赶快下山,说山上风大,小心着凉。

于是,同学们一边从南侧小路缓步而下,一边听杨菊英老师分享她对姜维的认识和理解。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蜀汉后期主将,推崇郑玄经学,文武全才。初仕魏,任天水参军。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蜀。深受谙葛亮器重,称赞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也”,征为丞相府仓曹椽,封当亭侯。

诸葛亮病逝后,姜维协助大将军蒋琬、费祎共理朝政。延熙十九年,进位大将军,独力支撑岌岌可危的蜀国。为实现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愿望,七出陇右,连年转战于陇蜀之间,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

景耀六年,魏大举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击钟会,使之寸步难行,而后主刘禅率先投降邓艾,蜀国亡。姜维迫于形势,伪降钟会。次年,怂恿钟会叛乱,试图借机恢复蜀汉,因泄密被杀,魏军剖开腹部后,见其胆大如鸡卵。

姜维虽身居要职,但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姜维本传》陈寿引邵正的评论符合实际:“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家无余财,侧室无妄腰之亵,□□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这不能不让我们对姜维生出无限的崇敬之情。

姜维主兵之后,继续执行诸葛亮以攻为守的策略,九次北伐,希望利用他熟悉陇右地理风俗的优势遮断陇右,期望使蜀长治久安。这一理想至死不渝,而事业竟未成功,只能说时也、势也。

姜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虽一生艰苦努力,但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而他对事业献身的英勇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大家一路畅聊下山,返回校园,坐到教室时,已经五点钟了。

“刚才经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