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思索了一番,十分认真的回答道:“臣倒是以为,不让父母担心,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孝顺,固然,不让父母担心,父母不再过多的干涉孩子的生活,但同样,父母不必为孩子日后的生活辗转反侧,也是孝顺。”
自由不算是舶来概念,比如庄子有逍遥自在之说,但松江学派的自由,和泰西的确有些关系,王谦倒是将自由和儒家固有的孝,联系在了一起。
把自己安顿好,不让父母过分的担心,是自由也是孝顺。
其实王谦有的时候,觉得陛下有些可怜,这种可怜,有种家里的丫鬟可怜公子日子不好的滑稽感,但王谦站在势要豪右的立场上,为人臣为人子的立场上,确实觉得陛下可怜。
陛下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不让李太后、陈太后担忧了,十年如一日的尚节俭,十年如一日比拉磨的驴都辛苦的勤勉,有的时候王谦面对陛下的时候,有种面对家里老头子的错觉。
王谦活到了快四十岁的年纪,才明白了不让父母担心是孝顺。
陛下似乎很早就明白了,诚然,生杀予夺大权是一种人间至上的特权,但,江山社稷之重,让陛下承担了这个年纪不该承担的重担。
有舍有得,因果循环。
“很好。”朱翊钧并不知道王谦心理活动,王崇古终于不必过分担心孩子的未来,的确自从王谦中了进士,其实很少犯些致命的错误,以王家的权势,王谦不杀人放火,就足够平安喜乐一生了。
王谦的判断很快就被验证为了正确,不是交易行的驰道票证一飞冲天,而是各地巡抚纷纷上奏请求政策的支持。
绥远有矿,第一个修驰道,巡抚们都认同了,但是其他两京一十三省,是不是也应该修驰道?
其他巡抚还需要朝廷的支持,这南衙闹得最欢!
你北衙修了五条,我们南衙龙兴之地,作为两京之一,是不是也可以修五条?
从南衙到北衙、从南衙到襄阳、从南衙到松江,从南衙到福建、从南衙到广州,我们南衙也要修!还不用你朝廷出钱出力,修桥补路的活儿,南衙自己建了!
朱翊钧看着南衙六部尚书都察院科道言官们的上谏,颇为挠头,新任应天巡抚李乐,上任的第一把火,直接烧到了北衙,请命皇帝的准许自筹修驰道事宜。
朱翊钧收到奏疏后,召见了张居正和汪道昆。
“南衙这么有钱吗?”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
张居正略显无奈的说道:“按理来说是没钱的,但是这两年清丈,稽税院稽税留存地方,南衙十四府留存了五百万银子。”
“这五百万两银子,算是老库的存银,若遇到了南方洪灾水患、水路疏浚等事,就可以直接调用了,潘部堂为人清廉,管理颇为完善,倒是没有被人侵吞。”
说是南衙的银子,只不过是个仓储,调用还是北衙说了算,所以李乐想修驰道,得朝廷准许,两京虽然并列,但皇帝在北衙,南衙的六部其实没有什么权力。
“南衙有必要修驰道吗?四通八达的水路还不够吗?”朱翊钧看向了汪道昆,这次就属南衙闹得欢,议论纷纷,朱翊钧主要觉得南方的水路畅通无阻,修驰道是不是有点无效投入。
驰道一里9600银,若是桥多还得涨价,朱翊钧担心步子迈的大了扯到蛋。
“是有必要的。”汪道昆颇为肯定的说道:“陛下,水路四通八达,这是事实,可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在河边,大明真的太大了,堪舆图上很明显,那些水路,其实都是一条细线罢了。”
又不是所有商品,都是在河边生产,所以修驰道的要求是很正常的,南衙水乡,也不是只有水道就可以了。
就万历十年的现在而言,南衙的路网远比北衙更加密集。
“陛下,工部正在筹划一个从京师修到广州的驰道,从京师至武汉,在武汉之后,再南下至广州。”汪道昆颇为确切的说道:“总长4570里路,预期造价为4400万银,工期预计五年。”
“打住,打住!”朱翊钧立刻说道:“4400万银,大司空,你就是把朕给卖了,朕也没有那么多的银子啊!这4500里路,需要征调多少民夫力役,这可是危急国朝的大兴土木,不可,决计不可。”
工部实在是太奢侈了,一开口就是4400万银,那是88个先帝陵寝,是真正的大兴土木,就是以万历皇帝的皇陵核算,那也有5个半之多!
大明哪来的那么多钱、那么多的人,去修建这种规模的驰道,这是隋炀帝转世的行为。
“可以在交易行发票证,主要是为了解决白银浪费空转,驰道也是固定资产的一种。”汪道昆不死心的说道:“陛下,现在不修,就是让格物博士去绘测,确定沿途路径,而后开始多段动工,期许五年落成。”
“五年时间,每年投入也要超过880万银了,咱大明军费一年才1100万银。”朱翊钧仍然不准,这种规模的投入,需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