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玄幻魔法>隆万盛世> 299陈宣府边事疏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99陈宣府边事疏(2 / 3)

机会得到严嵩的帮助,甚至还会因此遭到打压,他能承受得起吗?能奏的东西,魏广德当然已经想到了,那就是已经可以确认的,边军杀良冒功的事儿,这都不是杨顺来以后才有的,听那些难民话里的意思,老早就已经出现了。皇帝关心的,沉炼到底是不是白莲教徒,其实在他心里已经有想法了,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查不查清楚貌似不重要。至于怎么交到黄帝手里,走通政司肯定不行,其他渠道就剩下两条,一是锦衣卫,通过陆炳交上去。可问题也来了,有了这次带奏,他和陆炳那微不可察的联系可就暴露在嘉靖皇帝眼中了。魏广德可不希望让嘉靖皇帝知道他和他手下的情报头子私下里还有点联系,锦衣卫的位置太特殊了,还是少接触为好。那么剩下的,似乎走陈矩的路子也不错,嘉靖皇帝都让陈矩给他传密旨,虽然那就是一个字条,可也勉强算是一道中旨吧,虽然没有盖印章,严格说都不能算旨意。但是搞的是严嵩一系的官员,朝中非严嵩一系的官员还是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严嵩一系的官员还是比较敌视的,应该也不会认为他有过错,内阁也经常收到嘉靖皇帝的字条,按照字条办事。实际上嘉靖皇帝的小纸条,某种意义上已经有中旨的效果。明朝的大臣们,一般都不怎么把中旨当回事儿,当然前提条件是中旨内容和他们的理念有冲突,没有冲突的他们还是很乐意奉旨办事,至少这代表着你这个人在皇帝那里是有印象的。在皇帝心里有印象,那就意味着有官职空出来的时候,他有可能想到你。至于得罪首辅大人,那就没办法了,要想自己良心过得去,在朝堂上挣一个铁骨铮铮、不畏权贵的人设,该做的牺牲还是要有的。魏广德还记得陈矩给自己的提醒,少和严家走动,别太亲密,这说明什么?嘉靖皇帝或许对严嵩还有那么一些情分在,可是也对严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有些忌惮了,只是还不是出手的时候。算了,得罪就得罪吧。一开始,魏广德是不打算在这时候就和严家敌对的,他还想着回京城后招机会再上报宣大的情况,现在看来还是只能出手了。魏广德叫张吉给自己磨墨,张吉当年也和魏广德在孙夫子那里读书,自然知道怎么做。磨好墨,魏广德铺好纸就开始写起来。“魏广德陈宣府边事疏臣闻:杨顺镇守宣大以来,所请库银三十余万两。而该镇兵食则日见空虚,寇势益猖,城堡尽破,杨顺始终未能报效尺寸之功,失体损威,甘受敌侮。路楷,接受贿金七千两,秘不以闻。去冬寇入应州,屠堡七十,男妇被杀三千人。及奉旨勘复,路楷则皆推诿于镇、巡、府、道、州、县,而将其所杀边民冒充为杨顺战功。许论,雷同附和,漫无成画。此三人党屁一辙,何以为陛下分忧?请亟罢此三人,别选忠诚之臣为之,使边患有救。”杨顺,肯定是要参的,他是这件事儿的主脑任务,若不是他起头也就没沉炼被杀的事儿了。路楷则是巡按御史,他本应该是核查桉件,可是从马芳听来的消息,杨顺给了路楷一笔银子,具体多少不知,而且想想也该明白,严大公子会安排他来宣府,肯定也是他那边的人。至于兵部尚书许论,魏广德是不爽他上次要逼自己进兵部,而且杀沉炼的事儿,确实是他许论最后签署认可的,最起码是有失察之责的,在魏广德这里也被算做是同谋之一。这奏疏,魏广德主要就是把马芳和保安州那边听来的消息添油加醋混到一块去,真不真不要紧,只要有了批复,让自己查,真真假假就不重要了,因为那时候杨顺、路楷都要靠边站。写好奏疏,魏广德又仔细看了一眼,在心里又反复推敲了一番,直到晚饭后才把奏疏封好,打算安排李三快马加鞭送回京城。他另外又写了一封信,详细叙述了护卫从保安州那边听来的消息,包括沉炼之妻和幼子被流放极边,沉炼二子和三子在狱中审讯时被杖杀,现在沉炼长子也被革了功名押到了宣府,眼看着小命不保。这信也是交给陈矩,陈矩是否要交到嘉靖皇帝手中,那就不是他魏广德能管的了的事儿了。“去叫李三过来。”魏广德吩咐张吉道。“这东西一定要亲手交到陈公公手上,不能有偏差,时间还得抓紧,你带两匹马回去,轮流换乘。”等张吉叫来李三,魏广德把东西交出去,依旧不忘吩咐道。跟着魏广德的时间长,陈矩又经常跑魏广德家里喝酒,李三也是认识陈矩的,还算熟悉。“小人明白,请老爷放心就是。”李三连忙保证道,虽然不知道手里的信写的是什么,可看魏广德这么郑重也知道,这东西肯定很重要了。“东西交给陈公公后你就回家等消息,有信了立马送过来,直接去保安州那边,我们明天也要离开这里。”魏广德又对他说道。“是,老爷。”李三也算是很早就跟着魏广德的人,当初上京赶考他就是车夫加护卫的身份,也跟着闯了宣府一战,魏广德对他还是放心的。第二天一早,李三就骑上一匹马,马鞍上还套上另一匹马的缰绳牵着就奔向京城,而魏广德则钻进了马车,在众人的护卫下启程前往保安州。沉襄的命,魏广德以现在的身份是铁定保不住的,没有巡按宣府的旨意,他这个御史说话没分量,还会招杨顺、路楷弹劾,毕竟是名不正言不顺。魏广德现在身上的御史皮,也就是可以上疏弹劾别人。不过,在这大明朝官场上,因为大部分官员屁股都不干净,所以使用弹劾这一招还是很有威慑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